§ 活動《瓦礫堆上的金磚─貧民窟在巴西》的延伸文章Ⅰ§
資料來源:熊建成教授〈拉丁美洲新進口替代工業化( ISI )發展戰略 〉論文摘要
拉美結構主義經濟思想產生於二次大戰後初期拉美民族主義高漲的年代,是許多拉美國家進口替化工業化全面推進時期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以勞爾.普雷維什為代表的拉美經委會,以結構功能主義為理論支架,明確指出著名的「中心-外圍」的命題,強調工業化是外圍國家改變不合理經濟結構,擺脫落後狀態和依附地位的根本出路,進口替代和改變進口結構是外圍國家工業化的主要特點。隨著80年代初債務危機的爆發,拉美國家普遍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結構主義思想也因此「在人們心中失去了往日的魅力」6。國家廣泛干預經濟和高保護政策是這個發展戰略的兩大主要政策支柱。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在拉美由盛轉衰的過程,始終伴隨著經濟思想領域激烈的對抗。
如果說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恐慌為結構主義倡導國家干預提供了依據,那麼拉美國家在80年代遇到的債務危機則為揚棄拉美經委會的結構主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契機。在不斷總結和反省的基礎上,拉美著名的結構主義經濟學家(巴西的富爾卡多、智利的阿尼瓦爾.平托和奧斯瓦尔多.松克爾等)和拉美經委會將傳統的結構主義理論進行了改造,提出了新結構主義理論。該理論吸收了新自由主義理論中有益於發展民族經濟的政策主張,贊成進行結構改革,主張經濟開放,積極參加國際競爭,同意對國有虧損企業實行私有化,賦予市場、私人企業和外國直接投資更重要的地位。新結構主義理論既存對傳統結構主義過分相信國家干預的作用,又反對新自由主義過分否定國家干預的作用主張,主張「一種選擇性的、戰略性的、對市場起補充作用的新型國家干預模式」,減少不利於發展市場經濟的國家干預。在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上,新結構主義強調國家在社會轉型中的作用,密切關注在轉型過程中被排斥的弱勢群體問題,反對新自由主義過分弱化國家作用,將市場置於中心地位的極端做法。在國家與私有行業之間的關係上,認為國家的作用必須是「外接的」,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由對政府的過度信任而給市場帶來的負面影響。解決問題的處方在於尋找國家和企業之間的互補性克服兩者之間的「進退兩難」境地,從而在發展戰略的制定中起積極、互補的作用7。
事實上,新結構主義是指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以批判新自由主義和更新傳統結構主義理論為特徵的經濟理論。它反對結構主義過分相信國家強力干預的作用,主張新型的國家干預模式,強調國家干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從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的50年間,在傳統結構主義主導下,南美的巴西一直推行進口替代 工業化發展戰略。然而,無論內向型進口替代發展戰略,還是外向型進口替代發戰略,都不善人意。進入90年代,在新結構主義的影響下,巴西政府對宏觀經濟政策也相應進行了調整,一方面政府轉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職能,將原來由政府壟斷的國營企業私有化。另一方面,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使商品的價格真正成為反映市場變化的信號。1990年3月「科洛爾計劃」提出經濟對外開放政策,改變了實施半個多世紀的國家干預下的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戰略。然而,巴西在這個時期的經濟政策並不是簡單地完全開放,國家需要在經濟生活中起到相應的調控,指導和監督作用。1993年6月至1994年7月旨在抑制通貨膨脹的「雷亞爾計劃」的實施即體現了這一點8。可以這麼說,巴西是戰後拉美實施進出口混合發展戰略的典型國家、新進口替代發展戰略的具體表徵、現被稱為金磚四國之一。
繼續閱讀...
僅顯示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