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的動盪正撼動著本已風雨飄搖的美國經濟﹐並可能在今後幾個月中以貸款減少和利率上升的形式對家庭和企業造成沖擊﹐分別導致失業率走高和企業利潤下滑。
上週四發佈的經濟數據顯示了此次危機給經濟造成的壓力﹐並預示今後的情況可能還會更糟。對產成品的需求8月份大幅下降﹐而新屋銷售則跌至17年來的最低月度水平。在截至9月20日當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達到了911恐怖襲擊後的最高水平。
美國領導人希望﹐政府大規模的干預﹐加上龐大的救助計劃﹐將會緩解對經濟的沖擊。經濟也正運行在25年來基本保持持續增長的可靠軌道上﹐這也會對經濟本身構成支撐。
但信貸危機不斷加劇所帶來的擴散效應已經從華爾街蔓延到了各行各業。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 Co.)上週四拉開了可能是一連串收益預警的序幕。許多企業都發現﹐它們在短期商業票據市場上的借款成本出現了上升。
對歷史以及近期數據的研究顯示﹐經濟或將沿著四條可能路線中的任意一條度過金融危機。最可能的情況是以信貸緊縮長期持續為特徵的經濟衰退。但也不能排除另外三種情況──美元的危險走勢、日本式的通貨緊縮或經濟顯示出出人意料的韌性──發生的可能性。
以下是對經濟在未來幾個月中如何演變的深度觀察:
信貸危機
有兩個相關聯的因素處於美國經濟困境的核心之中﹐這就是房屋市場低迷和信貸危機。穆迪(Moody's)旗下的Economy.com估計﹐在2004年至2007年期間﹐銀行大概發放了1,500萬個不牢靠的抵押貸款﹐其中1,000萬個將會違約。這些違約現象迫使房價不斷下跌﹐促使銀行收緊了貸款標準﹐進而帶來更多違約現象﹐形成了惡性循環。
金融機構的借款規模也過於龐大了。從2002年到2007年﹐金融行業的未償債務從10萬億美元增加到了16萬億美元。該行業的利潤在一段時間內也保持了強勁增長。但現在它們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使金融企業的借款要求越來越難以得到滿足﹐迫使這些企業不斷收縮。
資產管理公司BlackRock的固定收益聯席負責人菲舍爾(Peter Fisher)說﹐這不僅僅同家庭有關。問題在於金融業自身也過度擴張﹐因此我們目前正經歷的過程不只是購房者拖欠償還抵押貸款的問題。這是金融機構不能持續承受債務的問題。如果銀行不能增長﹐那麼信貸就無法增長。這才是美國陷入危機的推動力量。
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的統計﹐第二季度家庭借款的增幅折合成年率放緩至1.3%﹐而在本個十年的大多數時間里﹐這個增幅一直保持在兩位數。第二季度金融行業的借款增幅為6.6%﹐而在本個十年的大多數時間里﹐這個增幅也同樣保持在兩位數。如果消費者和企業支出進一步疲弱不振﹐貸款增幅可能還會繼續放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經濟學家研究了1960年以來全球各地發生的122次經濟衰退﹐結果發現同房地產泡沫破裂或信貸危機相關的衰退更為嚴重。
在他們研究的21個國家的典型經濟衰退中﹐國民經濟平均收縮了2%。按美國當前的情況﹐這相當於經通脹因素調整後﹐商品和服務產值減少約2,300億美元。在嚴重的經濟衰退中﹐國民經濟平均收縮5%﹐這相當於美國減少約6,000億美元產值。根據IMF經濟學家克雷森斯(Stijn Claessens)、科澤(Ayhan Kose)和特倫斯(Marco Terrones)的研究﹐在典型的經濟衰退中﹐失業率上升0.6個百分點﹐而在嚴重的經濟衰退中﹐失業率則上升了1.7個百分點。按照對經濟衰退的大多數技術定義﹐美國尚未處於衰退之中。最簡單的定義是國內生產總值(GDP)連續兩個季度收縮。但美國的失業率目前達到了6.1%﹐自去年初以來已經上升了1.7個百分點﹐而且肯定還會繼續攀升。
在IMF所研究的經濟衰退中﹐平均的持續時間約為一年﹐但嚴重經濟衰退結束的更慢﹐持續時間要多出一個季度。
馬里蘭大學教授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說﹐信貸緊縮驅動的經濟低迷的另一個特徵是﹐隨著社會保障和救助計劃需要大量資金﹐政府債務可能急劇上升。她研究了800年來的金融危機。她說﹐在1997年金融危機前﹐韓國的國內政府債務還不到GDP的10%﹐但此後上升到GDP的42%。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的長期經濟蕭條中﹐政府債務增加的幅度更大。
在美國﹐政府債務相對於GDP的比例仍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2007年的比例是61%﹐而據IMF的數字﹐日本近年的比例接近200%。萊因哈特說﹐這次危機之後﹐美國的債務勢必會大大增加。這可能會讓今後的美國政府在解決社會保障、醫療補助和聯邦醫療保險相關預算問題時受到限制。
危險的美元
一些經濟學家正在討論一種更糟的情況﹐雖然他們認為這種情況眼下還不大可能發生﹕外國投資者對美國金融系統的信心可能會喪失﹐他們可能會削減在美國國債、美國股票等美元資產上的大量投資。正是這些投資幫助美國人填補了開支和儲蓄之間的差距。
美國這一弱點體現在其經常項目赤字上﹐這是衡量美國進、出口差距的一個廣泛指標。這個數字一直在收窄﹐但去年仍在相當於GDP 5.3%的水平﹐以國際標準衡量﹐這是一個很大的缺口。它使美國人依賴於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興趣大小﹐因為這是填補赤字的資金來源。
外國央行從對美國的出口產品中獲得美元﹐又將這些美元中的很大一部分送回美國﹐購買美國國債和其他債券。截至2007年﹐外國人共持有大約57%的美國國債﹐達到了歷史最高紀錄。他們還擁有美國大約四分之一的公司債券和五分之一的所謂機構債券(即房利美和房地美等機構發行的債券)。
如果外國人停止購買甚至開始拋售美國資產﹐則美元將下跌﹐美國利率將上升﹐從而進一步抑制經濟。
1997-1998年期間的金融危機撼動了從泰國到俄羅斯的各新興市場﹐危機期間﹐外國投資突然停止流入是常見的現象。風險在於﹐外國投資者可能會對美國經濟前景感到非常擔心﹐進而對在美國持有大量投資感到不安。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夫(Kenneth Rogoff)說﹐如果我們是新興市場﹐那麼匯率將下跌70%﹐利率將上漲25%﹐危機是會帶來這樣的後果。
他和其他許多經濟學家都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實際上﹐目前外國投資者中間非但沒有出現放棄美元資產的潮流﹐反而紛紛搶購。這表明﹐在這個動盪的世界環境下﹐他們仍認為美國國債是避險天堂﹐尤其是在沒有跡象顯示外國央行拋售美國國債的情況下。
日本式通縮
過去一年來﹐許多投資者一直都在關注通貨膨脹的話題。在燃油和食品價格高企的推動下﹐7月份的消費價格指數較一年前上漲了5.6%﹐是17年來的最高值。
但這種局面有可能逆轉。過去﹐信貸危機總是與通貨緊縮而非通貨膨脹相關聯。在通縮狀態下﹐價格不僅是漲得慢(這叫控制通貨膨脹)﹐而是下跌。
通貨緊縮也會帶來問題﹐如果消費者和企業預計物價會下跌﹐他們就會產生推遲支出的心理﹐這會讓經濟進一步走軟。通貨緊縮是一個解決起來很棘手的問題。Fed可以通過不斷上調短期利率的方法來抑制通貨膨脹﹐但對於通貨緊縮而言﹐下調利率卻是有底線的﹐當隔夜拆息利率調到零以後就無計可施了。日本1998-2005年期間物價指數下跌了3.5%﹐政府花費了數年時間以零利率對抗通貨緊縮﹐但收效甚微。
美國也有可能由於要擺脫信貸危機而陷入通貨緊縮。當借款人陷入困境的時候﹐他們需要想辦法融資﹐於是出售資產﹐導致資產價格走低。經濟放緩同樣也會給物價帶來下行壓力。較高的失業率意味著勞動力市場有更多人失業﹐這讓在職人員在要求加薪時少了砝碼。
通貨膨脹壓力放緩的跡象已開始顯現。例子之一是過去幾個月多種大宗商品價格開始下跌﹐比如油價從7月份時的每桶145.29美元降到了108.02美元。據高盛經濟學家蒂爾頓(Andrew Tilton)計算﹐如果原油降至每桶80美元﹐食品價格上漲也開始緩解﹐那麼到明年7月﹐總體消費價格將低於今年同期的水平。
不過﹐在食品和能源價格之外的物價出現下降趨勢之前﹐通貨緊縮不會真正成為問題。眼下﹐這種情況似乎不大可能出現﹐因為過去幾年來﹐食品和能源之外的商品價格一直相當地穩定。
但金融市場自己發出了令人擔憂的信號。短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大幅下挫﹐距離收益率的零線僅一步之遙。其原因是驚恐萬狀的投資者蜂擁至低風險資產。隨著他們趨於冷靜﹐國債收益率將有所上揚。不過﹐低風險資產的超低收益率也可能意味著通脹壓力的迅速緩解。
正如Fed主席貝南克(Bernanke)在2002年時指出的那樣﹐除了減息之外﹐決策者還有很多辦法解決通貨緊縮問題﹐而自那年之後Fed還再沒特別地擔心過這一問題。在極端情況下﹐政府可以進行減稅或持續增加支出。Fed還也有可能買進那些為支持政府行動所發行的債券﹐這樣就如同印刷鈔票發放於美國家庭。
魯特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經濟學家邁克爾•波兒多(Michael Bordo)表示﹐美國陷入嚴重通貨緊縮狀況的可能性真地是微乎其微。他指出﹐危險的信號是救助方案不奏效、銀行繼續保持惜貸狀況、人們削減支出、企業和個人均宣告破產。在那種情況下﹐價格水平將開始回落。
出人意料的堅韌性
災難性的後果固然令人恐慌﹐不過﹐但和結局皆大歡喜發生的可能性差不多。
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經濟的寒冬之後﹐美國經濟又走過了26個年頭﹐期間經歷了兩次伊拉克戰爭、一次科技類股崩盤、一次商用地產泡沫破滅、若干次恐怖襲擊、油價飛漲等諸多打擊﹐但若要談及衰退﹐則只有歷時較短、且影響不深的兩次。
何以解釋美國經濟的堅韌性呢?為了改善當前經濟環境﹐決策者已經迅速地行動起來了。自股市1987年崩盤﹐以及從2000年年初開始步入長期下行之後﹐時任Fed主席的格林斯潘(Greenspan)均果斷地下調了短期利率。在當前危機中﹐他的繼任者、專門研究大蕭條的貝南克也迅速認識到了美國經濟蘊含的風險﹐並在一年的時間內將利率砍去了3.25個百分點﹐降至2%。
其結果是﹐雖然或許較難貸到款﹐但某些貸款的利率水平並沒有像在一場嚴重信貸危機中可能出現的那樣顯著上揚﹐因為Fed一直在大力防範這種狀況的發生。
HSH Associates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19日﹐符合房利美和房地美放貸標準的30年期定息抵押貸款的平均利率為6%﹐不及一年前的6.4%。大額貸款的利率為7.36%﹐和一年前相比也沒有漲多少。住房淨值貸款利率水平隨著銀行基準優先利率的下降而出現了下滑。
美國還有另一層絕緣保護。一些在過去經歷了經濟危機的國家在走出低谷之前都熬過了相當困難的時期﹐因為這些國家的政府或企業借入了外幣資產﹐即美元資產。當其本幣兌美元出現重挫之後﹐它們的債務規模就膨脹到了無比昂貴的地步。
但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在美國身上﹐美國的債務就是以本幣計價的。即便未來幾年美元兌其他貨幣的匯率水平出現下滑﹐也不會使美國在償債時需要付出更多真金白銀。
從另一方面講﹐美元貶值給美國經濟帶來了提振。海外市場中美國的出口商品價格將隨之走低。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出口的年增速達到了13%﹐貿易狀況的改善為當季經濟增長做出了最重要的貢獻。
在科技帶動下生產力的提高也是美國的重要優勢之一。在2001年的經濟衰退中﹐許多公司都通過提高現有勞動力的產出水平來保護自身免受衰退的沖擊。雖然這對於企業雇員來說是痛苦的﹐他們經受了就業市場長期低迷的影響﹐但卻為日後企業利潤的猛增奠定了基礎﹐而後者帶動了美國經濟實現復蘇。
現在生產率又出現了增長。第二季度每小時的單位產出較上年同期增長了3.4%﹐為2004年年初以來的最佳表現。雖然美國經濟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生產力的提高將使美國公司可以更容易地通過壓縮成本來保持盈利。
當美國的家庭和金融機構都在大舉借錢時﹐美國的公司並未給自己背負上太多的債務負擔。自從2000年以來﹐非金融企業的年債務增幅僅為較為溫和的6%。因為負債尚可承受﹐這些企業能更好地應對當前的經濟難局。
Jon Hilsenrath / Joanna Slater / Justin Lahart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華爾街日報】金融危機擴散 美國經濟前景四種可能
【龍應台基金會】楊振寧-朱經武世紀對談 物理學的誘惑
生於安徽合肥,歷經戰亂的楊振寧,1957年以「宇稱不守恆定律」,成為首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而他備受推崇的「規範場理論」影響更為深遠;台灣清水小鎮長大,用破銅爛鐵創造馬達的朱經武,在1987年成功將超導體溫提升至攝氏零下183度,在電導率領域獲得重大突破,轟動學界。兩人都出自中華的文化土壤,卻以最開放、最大膽的心靈迎向天空。當跨代的他們站在一起時,想跟我們分享的,會是什麼?這是一場不能錯過的思想盛宴。
10月11日(六)下午2點~5點
活動已報名額滿,但於中庭開放現場同步直播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青年日報】大學生提問 挑戰校長論教育
記者吳典叡/台北報導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昨日舉辦「大學生挑戰大學校長」座談會,邀請七位大學主管接受大學生針對大學法人化、國際化等教育議題的提問,過程雖針鋒相對,也呈現跨世代觀念激盪的火花。 這場「大學生挑戰大學校長」座談會在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舉行,與會者包括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教育部長鄭瑞城、逢甲大學副校長李秉乾、清華大學校長陳文村、新竹教育大學校長曾憲政、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與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
對於學生針對大學法人化、國際化等教育議題的提問。鄭瑞城表示,提醒學生在批判學術或他人意見時,應將資訊先弄清楚,並以清晰的思辨能力提出,而不是人云亦云,同時,透過各學門的資料辨別真偽的能力,讓自己言之有物,他並強調,梁啟超所說的「筆鋒常帶感情」,即是希望對社會的建議都是出自善意的建議。
與會者多認為,社會已體會到「沒有一流大學,不可能成為一流國家」,政府編列特別預算,盼讓學校朝頂尖大學目標邁進,師生員工自當戮力以赴。而大學之所以成為一流,人員素質、經營制度、風氣都缺一不可。
相關新聞:
【中廣】尋找大學未來 大學生挑戰校長
【壹頻果網絡】大學生嗆「校長你有蹺過課嗎」
【YAM天空新聞】做其他有意義的事 成大校長:鼓勵學生蹺課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聯合報】黑蝙蝠中隊文史館 見證歷史
【記者李青霖、彭淵燦/整理】
王俊秀(清華大學教授):
民國42年韓戰結束後的冷戰期,我國成立空軍34中隊(黑蝙蝠中隊),協助美國搜集中共電子情報,當時隊本部就在東大路102號十二號公園內,若原址建紀念館,意義不凡,原本想公民信託,市府同意負責,不知何時能兌現?
竹市文化局長林松答:
經與社區討論,決定規劃一座「社區活動中心與黑蝙蝠中隊文史陳列館」,融入博物館與社區活動空間,讓館場更多元。
這座館地上一層、地下一層,總經費約1500萬元,已上網招標,9月16日開標,17日召開評審會,今年11月底完成規劃設計,年底發包,希望明年底前完工。特別是,我們還商請名作家龍應台教授及國防部長陳肇敏擔任顧問,國防部也將協助提供相關文史資料,務求完備。
新竹縣王志清(大學生):
我是淡江大學學生,假日常在淡水捷運站、漁人碼頭,看到街頭藝人、畫家現場表演、作畫,文化氛圍濃,新竹縣也有不錯的表演景點,為何不能推動這樣的藝文活動?
縣文化局長曾煥鵬答覆:
學生建議非常好,也是文化局要努力的方向。文化局一直在推動街頭藝人認證,相關辦法和表演地點,將儘速敲定,歡迎取得外縣市政府認證的街頭藝人,到竹縣表演。
除了街頭藝人,文化局也歡迎各大專院校社團,到文化廣場表演才藝,不必支付任何費用,我一直希望文化局周遭能規劃行人徒步區,引入古玉、文物、書畫等業進駐,搭配藝文活動,會更理想。
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清華思沙龍】招生說明會的宣傳
在社團運作和活動組織中
關懷本土 放眼國際
學習「全球公民參與」
清華思沙龍
一段拓展思想版圖的旅程
在思想的交會處
激盪理想與抱負
我們舉辦一場又一場的
思想饗宴
期待與思想者相遇
更期待腳踩泥土躍上天際
將整個世界擁入懷抱
你 準備好成為一個「全球思想者」嗎?
時間:九月十八日星期四
七點到九點半(六點半開放入場,毋須報名)
總監 沈威君 0930229319
學術副總監 沈容聞 0932162766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聯合新聞網】總統分權 辛巴威結束政治危機
辛巴威政治敵對派系經過馬拉松談判,終於在12日達成分權協議,結束嚴重的政治危機。根據協議,穆加比總統將保有總統職位並領導內閣,但反對派的內閣部長人數將超過執政黨。
這項談判的重點是討論穆加比總統應讓出多少權力。協議內容尚未公開,不過一名反對黨參議員透露部分內容,包括最大反對黨MDC集團領袖楚凡吉萊將出任總理,並擔任監督內閣的部長會議主席。
長期居間調停的南非總統姆貝基在辛巴威哈拉雷宣布這個消息。姆貝基本周稍早即飛抵哈拉雷,試圖化解談判僵局。這項協議的細節並未公布,姆貝基說,15日舉行正式簽署儀式後,才會公布協議內容。
姆貝基說,辛巴威的敵對派系15日也將「提出一項關於包容性政府的憲政結構報告」。
穆加比和宿敵楚凡吉萊在談判中一直為了如何分享權力而爭執。楚凡吉萊警告,他寧願不要協議,也不願意達成一個壞的協議。楚凡吉萊最近說,他不會接受任何不能讓他獲得充分權力的協議。
85歲的穆加比,曾經是領導辛巴威獨立戰爭的解放英雄。辛巴威自1980年獨立以來,一直是在穆加比的統治下。穆加比也獲得安全首長的強力支持。
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人間福報】《一周評論》短命內閣 日政局愈趨低迷
才接替先前任期短暫的安倍晉三擔任首相職務的福田康夫,一日突然宣布辭職,連著兩任首相都在任期未滿周年前下台,民眾批評「不負責任」的聲浪大起,日經指數也在次日大幅下挫,達到五個月來的低點,雖然民調低迷早就讓人預期到首相任期提前終止的可能性,但是如此倉促無預警的卸任,連同黨同志都顯得意外。
福田康夫在上任後,推動的亞洲政策讓他在外交表現上加分不少,但是內政方面,卻因為經濟改革失利,以及養老金政策改革和縮短貧富差距方面的努力表現不佳,引發廣泛民怨。政治觀察家則是認為,造成兩任「短命內閣」的原因,不僅僅是一般的政經難題,還是日本存在已久的結構性難關。這包含了美國次級房貸影響衝擊、日本人口老化及糧食大幅漲價,都不是單一的衝擊。
此外,參眾兩院分別被朝野兩大勢力控制的「扭曲國會」,也是福田施政的最大阻力。執政的自民黨雖然在眾議院擁有絕對多數,但是卡住施政法案的關鍵勢力參議院,卻是由在野黨所把持。福田僅能解散眾議院,對參議院卻是無可奈何,許多行政措施在國會受阻無法正常實施,首相施政表現自然受挫。
福田的下台並無法解決日本政治亂象,在沒有強悍意志具有精神號召力的政治人物出現前,既有的諸多前朝首相負資產依然存在,新任首相面對這些沈屙可能依然無解。加上全球物價危機仍未平息,以及日本老年社會問題日益嚴重之下,未來的政治風氣將會更顯撲朔迷離,一時還看不到轉機曙光。
延伸資料:
【SINA全球新聞】大公報:日本政局動蕩原因何在?
【鳳凰新聞】邱震海:“後福田時代”中日關係將走向何方?
【聯合新聞網】福田請辭 學者:不影響台日關係
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清華思沙龍】招生說明會
思沙龍不光只有灌輸知識,還需要激盪不同思想
2008/9/18(四) 蘇格拉底咖啡廳
PM7:00-9:30
聯絡方式:
Spot:教育館207、209
Phone:(03)574-2845
Blogger:nthuthinkers.blogspot.com
Gmail:TsingThinker@gmail.com
MSN:TsingThinker@hotmail.com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SINA新聞網】泰國民主頻遭動蕩緣于草根與中產利益衝突
“泰式民主”緣何遭遇動蕩輪迴
泰國動蕩的根源在于占人口70%的草根階層與占人口約30%的中產階級及地方世襲領主之間的經濟利益衝突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張學剛發自北京
彌漫在泰國上空的依然是動蕩不安。
8月31日下午,泰國軍方最高司令汶森、陸軍司令阿努蓬表示,軍隊不會介入和發動政變,但要求政府與民盟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在五天前的8月26日,泰國反政府民間政治組織人民民主聯盟(民盟)領導的反政府示威升級,示威者不斷衝擊國家電視台、總理府等政府部門,導致電視信號中斷,部分政府部門癱瘓。
27日,總理沙馬和刑事法院下令逮捕組織示威的民盟9名領導人,但為避免局勢失控,未強行逮捕示威領導人及使用武力驅散示威者。29日,約兩千名示威者在衝擊曼谷警局總部時與警方發生衝突,警方使用催淚彈。當天,泰國國家鐵路局248名火車司機和技工宣布“集體請假”,導致該國近四分之一的鐵路運營受影響。
動蕩導火線仍是他信
其實早在2006年,民盟就因不滿前總理他信而發動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導致社會不穩。在此形勢下,泰國軍方于當年9月21日發動政變,推翻他信政府,取締民盟示威,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政治洗牌”。
2007年12月23日,泰國舉行政變後的“回歸民主”大選,親他信的人民力量黨獲勝。今年1月28日,在競選期間公開宣稱“我就是他信代理人”的人民力量黨主席沙馬宣布牽頭組建聯合政府。
沙馬上台後,迅速迎接流亡海外的他信回國,大刀闊斧地推行他信時期的諸多經濟惠民政策,並堅持推動修憲,試圖從立法上根本禁止反對派示威、終止對他信涉貪案件的調查。種種舉措再次引起民盟的強烈不滿。今年5月25日,民盟恢復反政府示威,強烈抨擊沙馬為“他信的傀儡”,要求沙馬辭職,並稱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7月31日,他信的妻子被法院以“偷稅罪”判處3年徒刑,他信于8月11日攜全家二度流亡海外。此舉令民盟大受鼓舞,以為可乘勝追擊,迫使沙馬政府辭職,或逼軍方再度出手,推翻政府。
動蕩本質是利益衝突
與2006年的他信執政危機相同,沙馬執政危機的深層根源是泰國社會面臨的“親他信”與“反他信”兩派間的經濟利益衝突。
泰國人口約6300萬,其中約70%的是農民和城市草根階層。無論他信,還是沙馬均面向這部分民眾大力推行惠民政策,在經濟理念上強調刺激消費、鼓勵出口、大力吸引外資的經濟開放政策。這些選民成為他信和沙馬贏得大選的關鍵性支持力量。
而占人口約30%的中產階級、知識階層以及地方世襲領主等,則對他信勢力一味“討好”基層選民、損害中上階層的利益不滿,他們有的受到“惠民政策”的衝擊,利益受損;有的則在政治上不滿他信、沙馬,認為他信和沙馬“利用小恩小惠收買草根階層,純粹出於選票考慮”。在人數上,他們處于少數,因此在每次大選中均難撼動他信勢力;但在經濟上,他們控制的財富占該國經濟的80%以上,在政治、經濟和輿論上影響力更大,因此每次他們“組織起來”,總能對以多數票當選的政府形成巨大衝擊。此次示威同樣如此。
“泰式民主”的困境
自1931年實行君主立憲制改革以來,泰國民主制度大體經歷了軍人執政、官僚掌權和新型資本集團管理等發展階段,形成了獨特的“泰式民主”機制。
其主要特點是:國王一言九鼎,擁有絕對權威;執政黨(或執政聯盟)與反對派鬥爭異常激烈,雙方常陷入魚死網破式的對決,導致國家陷入周期性動蕩。軍方僅效忠于國王而非政府,在黨派鬥爭達到無法調和時,常扮演“收拾殘局者”,發動政變進行“政治洗牌”,經過過渡期後重新舉行大選。而新的民選政府往往又會陷入新一輪惡性爭斗,導致新的政變。這一現象就是所謂的“泰式民主的困境”。
反對派此次之所以敢向政府叫板,就是看準了泰政府迫於國王、軍方和公眾輿論的壓力,不敢強制驅散民眾示威的軟肋,因而有恃無恐。不過,民盟的做法也有偏狹:其一,明顯帶有政治私利與個人恩怨色彩。民盟領導人林明達與他信曾是“生意上的伙伴”,後因利益分配反目成仇,這在泰國人所共知。其二,民盟為達到政治目的,鼓動示威者突破和平方式,衝擊和占領國家機構,並引發動蕩蔓延。
面對民盟擺出的“魚死網破”架勢,相對理性的沙馬政府已陷入困境。泰國政治困境何在?最急需的還是各方都要有“妥協精神”。其中,遵守法律和遊戲規則十分重要。
8月30日沙馬覲見國王,31日上下兩院召開聯席會議共商解決辦法,均有助於尋求妥協。倘最終能暫時化解爭端,則意義重大,堪稱是“泰式民主”重生的開始。否則,“泰式民主”可能再度陷入動蕩的輪迴。
延伸資料:
【星洲日報】泰國‧陸軍首長保證不動武‧談判化解反政府示威
【南都網】泰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