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BBC中文網】剛果激戰引發人道災難

國際紅十字會說,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戈馬的政府軍同反叛發生激烈戰鬥,引發人道災難。
在東部城市戈馬目前維持停火狀態,但是局勢十分不穩。隨著叛軍不斷逼近,大批難民紛紛逃離。據報道戈馬發生了殺戮和強姦,流離失所的難民得不到救援。
有關國家正在做出外交努力試圖解決危機,這場危機可能會擴散到鄰國盧旺達。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派遣特使去剛果和盧旺達斡旋。剛果和盧旺達彼此譴責對方發動越境攻擊。
此前聯合國擔心剛果(金)東部逃離戰亂的難民,一個救援組織說,大約15萬難民沒有住所和清潔飲水。
反叛力量領袖恩孔達威脅說,除非聯合國維和部隊保證停火得到實施,否則將攻佔戈馬城。



人道災難

許多國際救援機構已經終止了在戈馬的救援行動。那裡的主要醫院、商店和住房遭到搶劫。
樂施會(Oxfam)和其他救援機構已經決定從戈馬撤走非當地工作人員。

圖西族出身的叛軍領袖恩孔達在周三夜晚宣佈停火,並呼籲其他反叛力量也這樣做。恩孔達的部隊已經抵達戈馬城外。 他宣佈停火後接受美聯社電話採訪時說,他們希望當地和平,並希望和政府討論他們對價值90億美元的以礦產資源換取中國鐵路和道路建設援助項目的反對立場。
恩孔達還說,還要解除一支胡圖族民兵的武裝,他稱這支民兵和政府軍一起迫害圖西族人。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說,最新的戰鬥導致一場嚴重的人道危機。他們說,許多逃避戰火的人只能在學校、教堂和戶外避難。

樂施會也說,他們已經建議當地的雇員呆在家中,不過他們希望很快就會恢復對戈馬難民營內六萬五千多人的人道救助工作。


維和部隊應接不暇

聯合國中考慮重新部署在剛果的17,000多人的維和部隊,把在戈馬的維和部隊增加到5,000人。
在剛果反叛力量與政府軍之間在該國東部地區發生進一步激烈戰鬥後,比利時政府呼籲國際社會向當地派遣更多維和部隊。
非洲聯盟將在周五舉行緊急會議討論剛果的危機。歐盟也在持續做出努力,讓盧旺達總統卡加梅和剛果總統卡比拉舉行會談。
與此同時,歐盟也在討論對剛果增派部隊的問題,加強對當地人道救援的支持。


延伸新聞:
【AFP】Rebels at gates as EU debates DR Congo military mission
GOMA,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AFP) — Rebel troops were poised at the gates of Goma Friday as the European Union debated sending troops and humanitarian aid to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台北英語沙龍】仍舊貧窮,但是民主:全球化時代的印度民主

貧窮,就不能奢談民主?

印度,一個矛盾的民主政治試驗場,打破經濟與民主並進的迷思。

但是,印度的民主成熟到什麼程度?

在選舉型的民主中,族群與宗教差異成為分化劑;

在全球化的衝擊下,貧富差距惡化,

印度民主面臨全新的挑戰與壓力,印度該如何面對?

亞洲其他新興民主與印度是否有共通之處?



活動內容 Content

米夏
小說家/紐約時報撰稿人
全程英語 不備翻譯報名

Tel 02-33224907
Fax 02-33224918 http://www.civictaipei.org/
主辦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08年11月15日(六) 14:00~16:00
講者Speaker:米夏
主持Moderator:詹滿容 淡江大學美研所教授
地點Venue:月涵堂會議廳(台北市金華街110號)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鉅亨網】全球10國被列金融風暴高危國家 亞洲就佔了一半

據《理財週報》報導,在金融風暴的持續肆虐下,巴基斯坦、韓國、印度、烏克蘭、印尼、菲律賓、俄羅斯、巴西、阿根廷和南非均被機構列入高危名單,亞洲國家在這份名單中佔據「半壁江山」。


《香港文匯報》引述中評網消息指出,在這次金融風暴中,破產的對象已從全球知名機構開始升級為國家。10月 9日,冰島暫停股票交易兩天,冰島克朗交易被凍結。英國和荷蘭政府宣佈對冰島當局採取法律行動,以挽救英國和荷蘭納稅人在冰島相關銀行的存款損失。歐盟拒向冰島伸出援手,冰島被傳面臨國家破產危機。
緊接著,在上個星期,亞洲的巴基斯坦也宣佈瀕臨破產。全球知名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評級服務公司在最新評級中將巴基斯坦主權信用等級下調為「垃圾」級別,其中,長期外幣債務等級由 「B」下調為「CCC+」,這是僅高於破產的評級。巴基斯坦計劃派出使團前往危機始作俑者美國借錢,金額被傳高達百億美元。

出人意料的是,前「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也在一夜之間傳出面臨國家破產,雖然惡劣的形勢還沒有達到明確的地步,但韓國已被全球大資金確定為高危險度區域。

一位資深海外投資經理表示,由於韓國金融機構對外債的依賴度高於其他亞洲國家,因此在目前全球資金緊縮短期利率居高不下的環境中受到的負面衝擊較大,韓國的匯率走勢是目前亞洲最需要密切關注的重點。

巴基斯坦和韓國之所以「中招」,共同的原因就是--外債過高。統計顯示,巴基斯坦外匯儲備從 6月底的 112億美元降低到 9月底的81.4億美元,為歷史最低值。巴基斯坦政府內債總額達 460億美元,外債總額劇增到 463億美元。而且,巴基斯坦貨幣還在進一步貶值,標普擔心巴基斯坦的外匯儲備根本不足於償還即將到期的30億美元債務。

根據美林的一份韓國研究報告指出,毫無疑問,與亞洲的那些鄰居相比,韓國感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壓力更大,這主要是因為韓國銀行界在過去幾年中積累了大量的短期外債。

根據美林的報告,從2006年開始,韓國的外債呈現出急遽攀升的勢頭。僅短期外債來講,2006年底的規模就達 700億美元左右,2008年目前已接近1800億美元。目前,韓國外債短債率已超過國際公認警戒線 (20%),韓國可能再次成為淨債務國。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安德森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韓國去年底的經濟增速高達6%,但進入今年第 2季後情勢開始逆轉。這都源於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過度依賴信貸來刺激經濟增長」韓國第 2季消費持續緊縮,消費者信心指數降低到10年來最低水準,外匯儲備下降致使投資者擔憂韓國會重蹈亞洲金融危機覆轍。

事實上,自今年 8月底以來,韓國就開始經歷一場外資出逃的浪潮,導致韓元的貶值幅度達 20%。在亞洲區內,韓元已成為今年以來貶值最厲害的貨幣,韓元對美元已貶值 30%以上。而表現第二差的印尼貨幣,年初以來貶值幅度也僅17%。

此外,韓國的另外一個危機在於,韓國銀行的貸存比率在亞洲國家中也最高,達到136%,大大高於亞洲 82%的平均水準。亞洲貸存比率排名第二的印尼為 95%。目前中國規定的商業銀行最高存貸比為75%。

從銀行獲利的角度來看,存貸比越高越好,因為存款要支付利息。但存貸比過高又會加大銀行的風險,因為銀行還要應付廣大客戶日常現金支取和日常結算,韓國銀行業的高存貸比正反映出其巨大的流動性壓力。

花旗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分析認為,目前,亞洲國家面臨的最迫切的風險是流動性問題,如果美國金融危機繼續惡化,國際資金流動突然中止或出現倒流,韓國、印尼和菲律賓、印度經濟將遭受沉重打擊,流動性風險也會加大韓元、印尼盾、菲律賓比索和印度盧比的壓力。

據海外市場資深研究人員半個多月前表示,有些市場對外資流入的依賴性很高,比如印度、泰國、菲律賓、韓國、土耳其和南非,這些國家的外債多,因此受到的影響更深。

美林最新的報告,除韓國之外,也對印度產生了憂慮,部分原因也是認為印度對外部融資依賴度過高。印度的雙赤字很嚴重;外債多;通貨膨脹嚴重,而印度國內的官僚主義嚴重,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很多貨物可以到達港口,但不能運到內陸。如此一來,印度緩解通膨的速度來的慢。此外,印度企業只有少數達到國際標準。這些我們判斷,印度股市不好的時間會比較長。

摩根士丹利編製的MSCI印度指數今年以來(截至10月15日)已跌去60.14%。從一些投資印度的海外基金淨值來看,虧損均已近 6成,印度的頹勢短期難以挽回,後期走勢如何更難判斷。美林的這份研究報告中,對10個國家今年和明年的 GDP增長率進行了下調,其中,新加坡的下調幅度最大。而一些單獨投資新加坡的基金收益慘澹,瑞士銀行新加坡基金一年以來虧損45.3%。


延伸閱讀: 【聯合新聞網】冰島破產 台灣有以學之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思沙龍」「你所不知道的孩子們…」聚焦兒童人權議題 呼籲台灣年輕人化關心為行動

聯合國通過《兒童權利宣言》將屆50年,全世界卻仍有超過二億四千萬『童工』;1995到1996年間,有二十五萬個孩子被迫背起槍殺人,變成「童兵」;2007年全球有一億個露宿街頭面臨各種危險的『街童』…。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第四季「思沙龍」聚焦國際間如火如荼開展的兒童人權援助議題,以「你所不知道的孩子們…」系列,挖掘真相,呼籲台灣年輕人化關心為行動。


中東、非洲與部分亞洲國家戰火不斷,即便聯合國明定「未滿15歲不得參與軍事活動」,童兵人數仍有增無減。10月25日首場「童兵,戰火下的墮天使」,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分會顧問委員毛錫強,從烽火背後資源爭奪的真相,分析跨國公約究竟發揮多少作用?紀錄片選播「看不見的孩子」,三個美國大學生認真記錄了童兵們絕望的處境,向世界呼喊救援。

在亞洲、中東、拉美,甚至美國,許多孩子超時工作、沒有薪給、被幽禁、被毆打,甚至被剝奪了回家的自由,11月1日「童工,扭曲的小螺絲釘」香港樂施會前總幹事莊陳有,將追蹤全球童工現況,探討孩子們的權利如何保障?紀錄片「被剝奪的童年」是第一部跨印度、巴基斯坦、巴西、印尼、肯亞、墨西哥、尼泊爾、美國各國,探討童工現象的影片。

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成千上萬以街頭為家的孩子,平均年齡14歲,90%受過肉體虐待,90%以上吸食毒品;女街童有一半以上懷過孕,38%受過性侵…,12月13日致力於街童醫療與救援的台裔醫生黃志成,特別自波士頓返台,以「街童,被遺忘的天使」為題,挖掘街童背後所隱藏的社會問題。

12月27日「童妓,一場變調的童年」邀請台灣終止童妓協會秘書長李麗芬主講,層層剝析童妓與盤根錯節的社會犯罪結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紀錄片「兒童性交易」透過羅馬尼亞籍導演的鏡頭,從一個從事性交易的15歲街童,追索殘酷的剝削網絡,發掘兒童性交易案件不為人知的真相。

在世界的角落,無助的孩子正被無情的對待,龍應台基金會呼籲台灣年輕人,深刻了解兒童人權發展所處的困境,以實際行動展開對孩子們的援助。


活動地點:月涵堂(台北市金華街110號)
報名資訊:02-3322-4907 www.civictaipei.org

「你所不知道的孩子們…」活動資訊

2008. 10. 25(六)童兵,戰火下的墮天使
講者 毛錫強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分會顧問委員
主持 王興中 國際特赦組織秘書長
紀錄片〔看不見的孩子Invisible Children〕

2008.11.1(六)童工,扭曲的小螺絲釘
講者 莊陳有 香港樂施會前總幹事
主持 曾昭明 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秘書長
紀錄片〔被剝奪的童年Stolen Childhood〕

2008.12.13(六)街童,被遺忘的天使
講者 黃至成 波士頓大學醫學中心兒科住院病人服務醫務主任
 《玻利維亞街童的春天:一位台裔哈佛醫學生的美夢成真》作者
主持 王育敏 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
紀錄片〔被遺忘的天使Haitian Slave Children: Forgotten Angels〕
【全程使用英語及閩南語,不備翻譯。】

2008.12.27(六)童妓,一場變調的童年
講者 李麗芬 台灣終止童妓協會秘書長
主持 李應平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紀錄片〔兒童性交易The Child Sex Trade〕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遠見雜誌】柏林 未來新都

企劃製作/楊瑪利、徐仁全(更多詳細內容請見《遠見》)


相不相信,重生之都、潔能之都、創意之都,都是柏林的新封號。

她很老,但又不只是老,更從老舊衰敗中成功蛻變。

1237年建城至今古蹟俯拾即是,還有重建後的議會水晶穹頂,各國文化在此以使館設計爭奇鬥豔,新舊交融的氛圍舉世無雙。

她很新,又不只是新,更是全球創意集散中心。

從1989年合併後才著手更新,現在市區就是一座大型的現代建築博物館,8500億台幣的文創產值讓她勇奪世界創意之都,紐約、東京都得靠邊站。

她很綠,又不只是綠,更將環保落實到每一個角落。1991年通過世界首創的再生能源法(EEG),更讓柏林成為潔能產業新聚落,

近郊有世界最大太陽能製造商、全球第四大的風電廠、全歐第二大的沼氣發電廠。



◎未來城市,絕對就是柏林!

「只要看過德國柏林中央火車站那種壯觀與景象,再回頭看看美國賓州賓夕法尼亞州的火車站,你會好奇,二次世界大戰,到底美國是戰敗國?還是德國?」--《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作者湯瑪士.佛里曼(Thomas
Friedman)。

「對我來講,有兩、三個城市是每年都要去的,會得到最新的訊息跟知識,不然就會有點落伍,過去必到的城市是巴黎、東京,但這兩年,我也把柏林放進去。

柏林最近精采得不得了,現在全世界最紅的城市就是柏林。你去它的中央火車站就會痛哭流涕,有很多重建的好建築,像是國會大廈、賓士大樓,還有以前被東德炸掉的那一大堆。而且不只是建築,城市要精采必須是整體的,除了建築,包括文化、表演節目、交通設施等各種軟體,也要到位......,」台灣知名建築師姚仁喜說。

過去多年來,常常有很多人覺得台北市不夠漂亮,缺乏城市美學,因此開玩笑說:「若是可以炸掉重來就好了。」但這句玩笑話,在柏林卻意外實現了。



◎炸光了,就全部重來

二次世界大戰前一直是德國首都的柏林,曾是世界首區一指的大都會。然而二戰期間幾乎被炸得體無完膚,不僅歷史文物、古蹟、教堂破壞一大半,3/4的公寓住宅也全成瓦礫堆。1945年東西德分裂後,東柏林一帶的古蹟還持續遭到破壞。直到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統一,並遷首都回柏林後,經過了50年,柏林才正式得到重建機會。

今年56歲、從小在西柏林長大、由柏林地區選出來的國會議員卡爾.喬治.威爾曼(Karl-Georg
Wellmann)坐在2002才完工的河岸邊新國會大廈內接受訪問。他說,「柏林人的心願就是重建柏林的地位。」

20年間不斷重建,市區成全歐最大工地

明年就要慶祝圍牆倒塌20年的柏林,經過近20年重建,果然很不一樣。

台達電歐洲總經理張財星十年前第一次到柏林,還覺得舊舊髒髒的。今年重回柏林,看了嚇一跳,「幾乎快認不出來。」

大同公司董事長林蔚山在1987年東西柏林尚隔離之際就來過柏林,也看過圍牆邊境,對東西柏林兩邊軍事對峙的緊張氣氛留下深刻的印象。兩德統一後他有幾次到過柏林,每次去都覺得都市樣貌又改變了。

今年8月底參加柏林舉辦的消費電子展(IFA)時,感受到展覽一年比一年盛大,不禁敬佩地說,「柏林追得速度很快。」

事實上,重建中的柏林,過去20年來一直都是歐洲最大的建築工地。預計未來10∼20年內,除了中歐崛起的新都市,如波蘭首都華沙等,這樣的狀況還會持續下去。

擔任四年多柏林市政府都市計畫局長英格伯.瓊格.雷爾(Ingeborg Junge-Reyer)接受《遠見》訪問時說,「柏林是很不幸,但也很幸運,全世界有哪個城市被切成兩半,分裂那麼久的?」

這種絕無僅有的獨特經驗,讓柏林的重生本身就充滿戲劇性。

瓊格.雷爾表示,東西柏林整合初期十年,約花了80億歐元(約新台幣3760億元)重建公共建設、道路、地鐵、學校等硬體設施,好讓柏林能再度連成一個都市。

公共建設外,柏林的都市重建原則又是什麼?她揭示四大主軸:一是尊重歷史;二是迎向未來;三是擁抱綠色;四是永遠在變。

換言之,就是要把柏林打造為又老、又新、又綠的未來新都。


◎柏林很老,又不只是老 花20年,慢慢從老紋理中養出新枝芽

首先來談談尊重歷史。

如果曾經看過二戰期間被炸掉的柏林街景,比對今天的面貌,一定會很訝異,柏林人把許多有歷史意義的舊建築,一一又蓋了回來。

例如二戰時期被炸的面貌全非的老國會大廈(Reichstag Building),附近著名的德國地標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巴黎廣場(Pariser Platz),或是波茨坦廣場(The Potsdamer Platz)等,都恢復了舊觀,也添加了新意。

過去20年來整修舊建築的案例說不完,因為柏林本來就是個古城,擁有豐富的歷史遺產。從1237年開始,布蘭登堡邊境伯爵阿伯特就在此定居。後來在1701年腓特烈一世加封為國王,普魯士王國就選定柏林為首都,已有771年的歷史。

「和大陸上海北京、或是杜拜這些城市比起來,柏林不會那麼突兀,它是用老的紋理長出來的新東西,看得到最前端的東西,也有古老、歷史的東西,」姚仁喜這樣形容。

老皇宮、舊光榮,就這麼一磚一瓦地回來了

要把老柏林重新找回來的柏林人,似乎一點也不急,例如已經統一快20年了,此刻的柏林才正在進行有史以來最大的重建計畫。那就是把二戰期間未受破壞、卻被東德共產黨拆掉的普魯士時代老皇宮(City Palace)原地重建。

9月初來到緊挨著市中心施普雷河(SpreeRiver)邊,位於柏林博物館島(Museumsinsel)上的普魯士老皇宮舊址,東德拆掉後改建的國會大廈已被拆得只剩幾棟水泥建築。只見兩、三部大型重型機具正在趕工,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柏林未來五年最受重視的一塊工地。

「那會是未來都市的新核心、新地標,」許多柏林人談到這個重建案無不這樣說。

老皇宮預計在2010年動工、2013年完工、再花兩年裝修內部,預算6億7000萬歐元(約新台幣314.9億元),將完全依照300年多前的外觀重建,把老普魯士的光榮歷史再找回來。至於內部則將變成非常現代的用途,成立洪堡論壇(HumboldtForum),未來將納入非洲、美洲、亞洲和大洋洲的藝術和人類學收藏,與鄰近博物館島上的幾棟博物館對話,目標是成為全人類藝術、文化和學術的交流平台,實現19世紀德國學者洪堡兄弟提倡的「藝術與學術自由居所」理想。

◎哈克薛傳統庭院新價值,成創意市集據點

不僅如此,柏林的傳統建築有一特色,就是庭院(德語:hofe)。台北駐德國辦事處經濟組組長邱一徹就觀察,柏林市的房子不是大堆頭的建築,而是由一個個四方型的房屋群組成,房屋群間以庭院來隔離。這樣的好處是既通風又採光,中庭還有遊憩之用,一舉數得。

目前保留最完整的是哈克薛庭院(HackescherHofe)。走進這個庭院,就能體會柏林傳統的建築特色,像是劉佬佬進大觀園般的,過了一關還有一關,過了一門還有一門,在裡面彎彎曲曲找了許久,還不知道出口在哪裡。

緊鄰哈克薛庭院的哈克薛市集(Hackescher
Markt)成為柏林最重要文創市集。不少創作者進駐開店,販售作品,包括時裝、個性T恤、配件、日用品、擺飾等,應有盡有,柏林最酷、最炫的東西,都能在這裡發現。

柏林很新,又不只是新

地圖還有許多留白,上面只寫著「未來」

除了恢復許多老建築舊觀外,迎向未來、擁抱世界,也是柏林重建的另一條主軸。這正是新一面的柏林。

「除了恢復老建築,我們也要蓋新與摩登的建築,已經蓋很多了,但是還會再繼續蓋下去,例如美國大使館、荷蘭大使館、英國大使館,都是現代新建築的案例我本人就很喜歡,」柏林都市計畫局長瓊格-雷爾說。

統一後的柏林,由於過去緊挨著圍牆兩邊與東柏林一帶有許多空地。這些空地上的新建築,大多會邀請世界建築大師來參與投標。近20年來已經留下許多知名建築。

根據柏林市政府的統計,從1990年至今,包括政府及企業已投入約2500億歐元的建設經費,超過200棟的新建築完成,共增加700萬平方公尺的辦公空間。

例如現在的中央火車站(Central Station)、總理府(Federal Chancellery)、國會議員辦公廳(Paul-Lobe-Haus &Marie-Elisabeth-Luders-Haus)、新力廣場(SONY Center)等,每一棟都經過國際競標,均已舉世聞名。在柏林市區到處都有人販賣:「1989年後百棟柏林最佳新建築導覽手冊,並有專門的新建築導覽團,可見柏林新建築的魅力。」

在柏林從事室內設計的協作社(Coordination)公司創辦人狄爾曼.圖蒙(Tilman Thurmer)最清楚柏林房地產的發展,「你看總理府後面,還有好大一片空地,一直連接到中央火車站附近,潛力無窮,是其他歐洲城市如巴黎、倫敦沒有的優勢。」

◎猶太博物館、紀念碑,勇於正視時代錯誤

在柏林過去20年來的新建築中,猶太博物館(Judisches Museum)又被視為經典中的經典。

該館代表德國人勇於面對600萬被屠殺的猶太人。整個博物館沒有四方型,全部是彎彎曲曲的三角型。戶外還有49根歪斜的大水泥柱,走在其中會感覺好像柱子快要壓到身上,象徵過去猶太人受迫害的史實。副館長席里.庫格曼(Cilly Kugelmann)就表示,這座建築物打破一般人對博物館的印象,營造出一種痛苦、扭曲、不和諧、不對稱的氛圍。反應在當時加上猶太人身上,就是這樣的壓力。

館內最令人震撼的一處展示是以色列藝術家馬納舍.卡迪希曼(Menashe Kadishman)用三公分厚的鋼板製作了一萬個不同的、粗糙的、象徵性的、雙眼和嘴都是打洞的面孔,鋪滿整個地面,並允許訪客踏過。這個展覽稱為「落葉」(德語:Shalechet),走在這條鋪滿面孔的作品上,能強烈體會到當時猶太人哀鴻遍野的感受。

除此之外,布蘭登堡門附近還有一整片的猶太紀念碑(Denkmal fu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像是墓碑的2000多個猶太塚,震撼視覺。

◎泰波霍夫 機場之母將孕育未來綠色都心

若說普魯士老皇宮是未來最受矚目的重建案,那麼建造於1923年、當時世界三大建築物之一、柏林市區內泰波霍夫(Tempelhof)機場,則是未來最受矚目的大型開發計畫。

這個機場除了龐大為人稱道外,最著名的是在1948至1949年間,前蘇聯對西柏林實施大封鎖時,美軍為首的盟軍實施物資空運,每兩分鐘空投一次的空中運輸任務就落在這個機場,讓當時200萬西柏林人熬過了難關。

走進這座被名建築師諾曼.弗斯特(Norman Forster)稱為「機場之母」的泰波霍夫機場,就能感受威瑪共和後期,希特勒主導的厚重與雄偉建築風格。雖然候機棚不大,有兩條行李輸送帶,但停機坪大得就有那麼一點誇張,你能想像一公里長的圓弧停機坪是多大嗎?

不過,此機場在柏林新國際機場完工後目前每天只有800人次旅客,每年虧損1500萬美元,讓政府決定於今年10月31日飛完最後一班飛機後,正式關閉機場。

按照市政府的規劃,30萬平方公尺大的老建築仍會保留,因為這是柏林的歷史;至於偌大的200萬平方公尺的停機坪與跑道空地,將做為新市鎮開發,預計要讓一萬人居住。

柏林都市計畫局長瓊格.雷爾表示,目前這個案子才剛剛要向全世界募集創意,不過原則是不想蓋高樓,一定要有公園、綠地,符合綠色生態,最好不用開車就能在裡面上班與生活等。

舊與新的融合與交替,已讓「這個城市是一座大型的建築博物館(meseum of architecture),」柏林歷史博物館館長漢斯.奧圖梅爾(Hans Ottomeyer)這樣形容。

◎柏林很綠,又不只是綠 再生能源實驗城,徹底落實普世價值

柏林重建,一方面要舊、一方面要新,但不管是舊與新,一個普世的新價值是通通要綠。不僅都市要有綠帶、建築要節能與環保,甚至極力發展的新產業,也把再生能源產業當作主軸。

其實,柏林本身就是個大公園,擁有1/3面積的森林、公園、湖泊及河流。即使是大道小巷,隨處可見行道樹在兩旁,或是在分隔島上,綠化工作十分徹底。上個月,柏林市位在泰格爾(Tegel)區的自來水廠屋頂上裝置了2651片的太陽能光電板,成為柏林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把過去第一的中央車站月台上的玻璃棚太陽能光電板擠下第二名。

但是隨著全球暖化與能源危機衝擊,柏林有新的綠法,就是擁抱再生能源。

例如愈來愈多中產階級在自家屋頂上裝上太陽能板。德國聯邦環保局政策與法規處長哈利.雷曼(Harry
Lehmann)就在自家屋頂上裝了一套太陽能光電板,雖然只有小小的2.5千瓦(KW)的發電量,但他覺得很驕傲。

市區裡,潔能大眾交通工具正大行其道

腦筋動得快的商人,也早就將太陽能板應用在船上了。在施普雷河上經營一艘太陽能船的魯迪格.米高(Rudiger Michael)說,當初花了6萬歐元購買此船,雖然船小小的,但卻大受遊客青睞。

2004年馬英九以台北市長身分前往柏林參觀,就是搭他的太陽能船遊河。他回憶馬英九很帥、很高,坐船時很興奮,還不時向岸上的人揮手大呼:「這是太陽能船!」聽說馬英九已經當上總統,米高露出驚訝表情,懊惱當初沒有跟他合影留念。

不只是太陽能,柏林也是全德國最早實驗無污染排放的氫公車都市,早在2002年於柏林市區開始試辦,全柏林市目前共有14輛氫公車在運行。預計到2016年,全市將有50輛氫公車加入大眾運輸的工具。這些實驗都將是未來車商與其他城市的參考。

就在上個月,賓士旗下的SMART汽車也加入電動的行列,共有100輛的電動SMART在柏林市區行駛,測試其效果。如效果良好,預計明年即會生產,供消費者選購。

自行車道規劃完善,真正做到騎車比開車快。

最環保的交通工具,也能在柏林發現,且勢力龐大,那就是腳踏車。

柏林地勢平坦,很合適騎腳踏車的。根據柏林市政府統計,過去十年腳踏車人口增加了一倍,目前平均有40萬的腳踏車族,占12%的全市交通流量。

相較於台北市,柏林的腳踏車族是幸福的。專用的腳踏車道,甚至開放公車專用道給腳踏車騎用,讓腳踏車族能愉悅又快速地到達目的地,甚至比開車還快。

沒有腳踏車,也可以透過手機向德國國鐵局(DB)租用腳踏車,就是「Call a bike」服務。手續很簡單方便,只要找到DB大字的紅白色腳踏車,打通電話報上車號,就可透過電話取得密碼開鎖,馬上可騎乘。費用很便宜,每分鐘只要8歐分(約台幣3.76元)。

◎舊產業回不來,那就發展未來性產業

不只都市規劃設計有綠色思惟,做為一個面向未來的都市,柏林也大力發展再生能源與創意產業。

從柏林輻射出去兩小時車程內的太陽能產業,占全德國1/3。文化創意產業也占柏林市產值的23%。「我們無法把東西德分裂時期從柏林搬出去的金融業、製造業再搬回來,因此柏林必須發展未來性的新產業,」柏林選出來的國會議員威爾曼說。

週日清晨來到國會大廈頂樓的玻璃圓頂,往下眺望,老的建築、新的大樓、太陽能板的屋頂此起彼落,中間還穿差著大型工地。這正是不斷重建中的柏林景象。

問每一個柏林人,柏林重建到底多久才能完成?「我們有一句話說,柏林一直在變化中,一直更新,永遠不會完成,」幾乎是多數人的回答,顯示柏林人已經習慣20年來的不斷變化。

但無論怎麼變,又老、又新、又綠,一定是不變的主軸。這也應該是每一個未來都市,都應該遵守的發展準則。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自由電子報】諾貝爾和平獎 阿提沙利榮獲

〔編譯鄭寺音/綜合十日外電報導〕曾成功調停科索沃、印尼亞齊等地紛爭的芬蘭前總統阿提沙利,十日因三十多年來致力建立歐、亞、非洲乃至歐洲的持久和平,獲頒二○○八年諾貝爾和平獎。他也是第一位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芬蘭人。

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和平獎得主時表示:「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將二○○八年和平獎頒給阿提沙利,以表彰他過去三十多年間,在數大洲解決國際紛爭的重要成就,這些努力達成了更和平的世界,以及諾貝爾遺囑的『各國和睦』精神。」

選擇將和平獎頒給阿提沙利,顯示委員會去年將此獎項頒給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與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之後,已將注意力回歸傳統和平工作。

五名評審組成的委員會表示,阿提沙利成就遍及非洲、歐洲、亞洲與中東地區,對和平進程有深遠影響,「透過不懈努力與好的成果,他展現調停能在解決國際紛爭扮演的角色;過去三十個年頭,他致力化解重大且長期衝突…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盼望,阿提沙利的努力與成就能讓他人獲得鼓舞」。

早在二○○五年,阿提沙利就曾因協助化解印尼政府與亞齊游擊隊「自由亞齊運動」間長達三十年,造成一萬五千人死亡的衝突,成為當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熱門人選,但那年獎落國際原子能總署。

阿提沙利接受挪威NRK電視台訪問時表示,他「非常高興,也很感激地」接受這個獎項;被問到自己完成的工作之中,哪個最重要時,阿提沙利表示,「絕對是納米比亞獨立,因為那項工作耗費很長時間才完成」。

納米比亞在阿提沙利長達十多年的協商之下,於一九九○年宣布獨立,科索沃也是在他的協助之下,逐步邁向獨立之路。此外包括北愛爾蘭、中亞,或非洲大陸東北沿海一帶非洲之角衝突的化解,阿提沙利也都做出了建設性的貢獻。

阿提沙利將於十二月的頒獎典禮中,獲頒一千萬克朗(四千五百萬台幣)支票、得獎證書及獎牌,他希望得獎後能吸引更多人資助他的和平工作。阿提沙利接下來想把重點放在處理青年失業率方面,他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表示,青年失業率「可能是世界上面臨的最大挑戰」,但他也說,以他七十一歲的年紀,可能也應該放慢腳步,或許是時候結束「一年有兩百天在芬蘭之外旅行的日子了」。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新聞稿】 高考天堂路─學子的城市夢

清華思沙龍與您共同瞭解中國的升學現況



 十月十四日晚間七點,清華思沙龍將於清華大學台積館孫運璿演講廳舉辦本學期第一場沙龍活動─―高考天堂路,學子的城市夢。本次活動將播放記錄片――《高三》,並邀請現任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女士擔任來賓,和大家探討中國學子在僧多粥少的環境中,所面臨的升學壓力。思沙龍與你一同揭開高考制度背後的真相。

 清華思沙龍為知名作家龍應台教授帶領創立的學生團體。期許能依靠清大學生的力量,將知識與國際觀推廣至整個新竹地區,甚而整個台灣。沙龍活動首先會播放紀錄片,而後再邀請專業人才演講,並與所有參與者共同討論,相互激發知識的火花。

《高三》是部紀錄福建省武平一中學生為了考上大學,拼命讀書的高三生活。他們與台灣相同,在考試領導教學的社會中,把所有青春投注在講義課本中;相異於台灣的是,他們不只想要取得學歷,更是為了藉由讀大學而離開困苦的農村。《高三》的導演周浩花了一年的時間與這群孩子朝夕相處,用最真切平實的鏡頭記錄下這些高三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

本次將帶領各位以全然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些存在已久的問題,藉由討論的過程,引出更為深沉的反思與知識。本次活動即日起可開始報名。座位有限、反應熱烈,還請各位把握機會,以免向隅。




放映紀錄片:《高三》
講者:崔衛平(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主持人:吳介民(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地點:清華大學台積館 孫運璿演講廳﹝地圖請見右側﹞

時間:2008年10月14日星期二19:00
網上報名:http://nthuthinkers.blogspot.com

報名電話:03-5742407(清華校內分機42407)
報名傳真:03-5742845(請附姓名、服務單位、職稱、電話、e-mail)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延伸閱讀】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 麥子

§ 配合活動《高考天堂路─學子的城市夢》,選讀的延伸文章Ⅱ§

資料來源:中華英才網,2004年,http://view.news.qq.com/a/20071224/000018.htm



【編按】這是一篇2004年在中國大陸網路上流傳甚廣的文章,內容描述農家子弟必須費盡千辛萬苦才能脫離貧窮,成為社會上的中流砥柱、菁英份子。此文章也引起網友的共鳴與諸多討論,顯示出此文章或多或少反映了社會上的真切事實。


《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作者: 麥子

我的白領朋友們,如果我是一個初中沒畢業就來滬打工的民工,你會和我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嗎?不會,肯定不會。比較我們的成長歷程,你會發現,為了一些在你看來唾手可得的東西,我卻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從我出生的一刻起,我的身份就與你有了天壤之別,因為我只能報農村戶口,而你是城市戶口。如果我長大以後一直保持農村戶口,那麼我就無法在城市中找到一份正式工作,無法享受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你可能會問我:「為什麼非要到城市來?農村不很好嗎?空氣新鮮,又不像城市這麼擁擠。」可是農村沒有好的醫療條件,去年SARS好像讓大家一夜之間發現農村的醫療保健體系竟然如此落後,物質供應也不豐富,因為農民掙的錢少,貴一點兒的東西就買不起,所以商販也不會進太多貨。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品買得起等離子彩電的農民畢竟是個別現象,絕大多數農民還在為基本的生存而奮鬥,於是我要進城,要通過自己的奮鬥獲得你生下來就擁有的大城市戶口。

考上大學是我跳出農門的惟一機會。我要刻苦學習,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學,我在獨木橋上奮勇搏殺,眼看著周圍的同學一批批落馬,前面的道路越來越窄,我這個佼佼者心裡不知是喜是憂。激烈的競爭 讓我不敢疏忽,除了學習功課,我無暇顧及業餘愛好,學校也沒有這些發展個人特長的課程。進入高中的第一天,校長就告訴我們這三年只有一個目標——高考。於是我披星戴月,早上5:30起床,晚上 11:00睡覺,就連中秋節的晚上,我還在路燈下背政治題。

而你的升學壓力要小得多,競爭不是那麼激烈,功課也不是很沉重,你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發展個人愛好,去讀課外讀物,去球場揮汗如雨,去野外享受藍天白雲。如果你不想那麼辛苦去參加高考,只要成績不是太差,你可以在高三時有機會獲得保送名額,哪怕成績再差,也會被「掃」進一所本地三流大學,而那所三流大學我可能也要考到很高的分數才能進去,因為按地區分配的名額中留給上海本地的名額太多了。

我們的考卷一樣我們的分數線卻不一樣,但是當我們都獲得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所交的學費是一樣的。每人每年6000元,四年下來光學費就要2.4萬元,再加上住宿費每人每年1500元,還有書本教材費每年1000元、生活費每年4000元(只吃學校食堂),四年總共5萬元。2003年上海某大學以「新建的松江校區環境優良」為由,將學費提高到每人每年1萬元,這就意味著僅學費一項四年就要4萬元,再加上其他費用,總共6.6萬元。6.6萬元對於一個上海城市家庭來說也許算不上沉重的負擔,可是對於一個農村的家庭,這簡直是一輩子的積蓄。我的家鄉在東部沿海開放省份,是一個農業大省,相比西部內陸省份應該說經濟水準還算比較好,但一年辛苦勞作也剩不了幾個錢。以供養兩個孩子的四口之家為例,除去各種日常必需開支,一個家庭每年最多積蓄3000元,那麼6.6萬元上大學的費用意味著22年的積蓄!

前提是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不能生大病,而且另一個孩子無論學習成績多麼優秀,都必須剝奪他上大學的權利,因為家裡只能提供這麼多錢。我屬於比較幸運的,東拼西湊加上助學貸款終於交齊了第一年的學費,看著那些握著錄取通知書愁苦不堪全家幾近絕望的同學,我的心中真的不是滋味。教育產業化時代的大學招收的不僅是成績優秀的同學,而且還要有富裕的家長。

我終於可以如願以償地在大學校園裏汲取知識的養分!努力學習獲得獎學金,假期打工掙點生活費,我實在不忍心多拿父母一分錢,那每一分錢都是一滴汗珠掉在地上摔成八瓣掙來的血汗錢啊!來到上海這個大都市,我發現與我的同學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會作畫,不會演奏樂器,不認識港臺明星,沒看過武俠小說,不認得MP3,不知道什麼是walkman,為了弄明白行銷管理課上講的「倉儲式超市 」(編按:台灣稱「量販店」)的概念,我在「麥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我從來沒見過如此豐富的商品。

我沒摸過電腦,為此我花了半年時間泡在學校機房裏學習你在中學裏就學會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我的英語是聾子英語、啞巴英語,我的發音中國人和外國人都聽不懂,這也不能怪我,我們家鄉沒有外教,老師自己都讀不準,怎麼可能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發音?基礎沒打好,我只能再花一年時間矯正我的發音。我真的很羡慕大城市的同學多才多藝,知識面那麼廣,而我只會讀書,我的學生時代只有學習、考試、升學,因為只有考上大學,我才能來到你們中間,才能與你們一起學習,所有的一切都必須服從這個目標。

我可以忍受城市同學的嘲笑,可以幾個星期不吃一份葷菜,可以週六周日全天泡在圖書館和自習室,可以在週末自習回來的路上羡慕地看著校園舞廳裏的成雙成對,可以在寂寞無聊的深夜在操場上一圈圈地奔跑。我想有一天我畢業的時候,我能在這個大都市掙一份工資的時候,我會和你這個生長在都市里的同齡人一樣——做一個上海公民,而我的父母也會為我驕傲,因為他們的孩子在大上海工作!  

終於畢業了,在上海工作難找,回到家鄉更沒有什麼就業機會。能幸運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應屆本科生只有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資水準,也許你認為這點錢應該夠你零花的了,可是對我來說,我還要租房,還要交水電煤電話費還要還助學貸款,還想給家裡寄點錢讓弟妹繼續讀書,剩下的錢只夠我每頓吃蓋澆飯,我還是不能與你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  

如今的我在上海讀完了碩士,現在有一份年薪七八萬的工作。我奮鬥了18年,現在終於可以與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已經融入到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中了,與周圍的白領朋友沒有什麼差別。可是我無法忘記奮鬥歷程中那些艱苦的歲月,無法忘記那些曾經的同學和他們永遠無法實現的夙願。於是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下了上面的文字,這些是最典型的中小城市和農村平民子弟奮鬥歷程的寫照。每每看到正在同命運抗爭的學子,我的心裡總是會有一種沉重的責任感。

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怨天尤人,這個世界上公平是相對的,這並不可怕,但是對不公平視而不見是非常可怕的。我在上海讀碩士的時候,曾經討論過一個維達紙業的行銷案例,我的一位當時曾有三年工作經驗,現任一家中外合資公司人事行政經理的同學,提出一個方案:應該讓維達紙業開發高檔面巾紙產品推向9億農民市場。我驚訝於她提出這個方案的勇氣,當時我問她是否知道農民兄弟吃過飯後如何處理面部油膩,她疑惑地看著我,我用手背在兩側嘴角抹了兩下,對如此不雅的動作她投以鄙夷神色。

在一次宏觀經濟學課上,我的另一同學大肆批判下崗工人和輟學務工務農的少年:「80%是由於他們自己不努力,年輕的時候不學會一門專長,所以現在下崗活該!那些學生可以一邊讀書一邊打工嘛,據說有很多學生一個暑假就能賺幾千元,學費還用愁嗎?」我的這位同學太不瞭解貧困地區農村了。

我是7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我的同齡人正在逐漸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我們的行為將影響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把這篇文章送給那些在優越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和很久以前曾經吃過苦現在已經淡忘的人,關注社會下層,為了這個世界更公平些,我們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社會責任感駐留我們的頭腦。

我花了18年時間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環球時報》壓制人格成長 中國高考以殘酷聞名

§ 配合活動《高考天堂路─學子的城市夢》,選讀的延伸文章Ⅰ§

資料來源:2006-06-12 《環球時報》駐外記者聯合報導

 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升學考試,又一次在中國上演並謝幕,光考生就950萬人,相當於歐洲一個中等國家。它肯定是中國目前最平等的競爭舞臺,但歷年來國內外對它的批評卻極其尖銳。
全世界瞭解和不瞭解中國的人都認為這樣的高考太過分了,但沒有一個人能明確地告訴我們,在中國的現實下,除了這樣的高考,我們能用什麼辦法保證教育資源分配的公正。中國的高考太轟轟烈烈了,它從一個很特殊的角度,向世界展示著現代中國。



中國高考以「殘酷」聞名

對中國高考的很多批評屬於淺層的不理解,比如,很多外國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殘酷」,因為這樣激烈的競爭他們過去沒見過。韓國慶熙大學中國工商管理科主任教授姜栽植深有感觸地說:「我在中國看過高考,簡直就像一場『戰爭』。」美聯社6月7日挑了個極端負面的例子,描繪中國考生在高考前承受的巨大壓力,標題觸目驚心:《自殺:中國學生的壓力標誌》。
從委內瑞拉來北京留學的埃雷娜常聽中國同學說起他們中學時的生活,覺得「太辛苦了」。在委內瑞拉,很多人從幼稚園到高中都是在同一所學校上的,中間不用升學考試。高中畢業後也有一個申請高校的全國性考試,但通常他們只用不到半年的時間為這場考試做準備。埃及愛資哈爾大學中文系主任阿齊茲告訴記者,跟中國學生比起來,埃及學生太幸福了。他們沒有高考制度,理論上任何一個中學生都可以上大學,只要通過在高中最後一學期的統一考試;如果通不過,還有三次補考機會,再不濟也可以上比較差一些的大學。
據美國教育部官員介紹,美國也沒有統一的高考,僅有一項全國統一的水準測試SAT,這項考試在上中學時就可以參加,而且一年可以考7次,學生選擇自己最滿意的一次成績寄送大學。在美國的SAT考場上,看不到像中國那樣硝煙彌漫的緊張氣氛。一位定居美國休士頓的華裔母親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她的女兒參加SAT考試時,怎麼報名,怎麼準備,甚至她哪天參加了考試,「我這個做母親的根本就不知道!」
但是,一位曾留學美國的中國學者並不覺得這樣的差別值得大驚小怪。因為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考試制度,壓力大了固然會出現一些問題,但壓力與成績往往是成正比的。論基礎知識的功底,中國學生就總體而言無疑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美英學生難以望其項背。至於委內瑞拉、埃及那樣的國家,他們的學生水準更無法與中國學生相比。




英國教授評高考制度
還有一些批評是帶有分析的,但分析的材料顯然離中國的現實太遠。英國工程院院士、布魯內爾大學副校長宋永華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國高考制度存在以下不合理之處:   第一,一次統考定終身。他說,中國大學只按分數線取人。在英國高考分兩次,而大學申請表上還有初中畢業會考的9門成績,此外,還有學生自傳,包括為什麼對所選專業感興趣,有什麼業餘經歷等;另附老師的推薦信,這樣可以較好地考核學生的整個中學階段。
第二,中國現在實行的是統一試卷,文、理科分別是3+X,科目設置太單一,無助於多種人才的培養。英國學生高考有很大的選擇,一般從27門課中選出3門主課,再選2門不相關的副課。3門主課的組合很靈活,個別藝術類的甚至可以不選數學,選擇IT、音樂、美術等。雖然每個學生只學3門,但集合起來,適應了不同學科廣泛的專業需求,同時,學生的個人興趣和能力也得到了重點培養。
  第三,在填報志願上,中國學生壓力很大,因為如果第一志願不保,就會差別很大。英國申請大學時可以報5—6個志願,可能會同時接到好幾所大學有條件錄取的通知,學生再從中挑選。  這位教授的話不無道理,英國高等教育體制確實有值得借鑒之處。不過,這些體制要搬來中國很困難,因為中國每年的考生也許是英國的幾十倍,如今一場高考就需要動員全中國幾乎所有的中學和大學教師力量來組織,如果要實施英國式的細緻的錄取程式,短期內並不現實。
  

高考指揮棒壓制人格成長  
高考不改,應試教育就不可能有大的改觀。宋永華教授說,中國發展需要多種多樣的人才,現在中國的中小學教育都圍繞著高考指揮棒轉,培養的都是應付考試的能力,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曾在北京教過英語的美國人克裏斯也說, 在中國的學校裏,最常用的一個詞就是「記住」,學生要記住單詞、公式,老師要記住模範教學法……這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很多學生的才氣早在他們走入高考考場之前就被抹殺得一乾二淨了。
高考制度對人格成長的負面影響,也是學者們不約而同提到的一個問題。姜栽植教授認為,分數第一,容易造成人性的扭曲。中國的年輕一代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龍」和「社會只講高學歷」的氛圍,助長了學生「以我為中心」和「分數至上」的心理,容易自私自利,成為「有頭腦,但無感情」的人。曾在武漢當過英語老師的美國人傑夫說得更重,他認為高考的壓力使學生們「靈魂上的傷口非常深」,結果是中國學生考試作弊的現象非常嚴重。很多中國學生,其中包括很小的孩子,都有一種要「成為人上人」的想法,而這種過度的自我中心主義使他們無法成為真正的人才,因為現在絕大多數跨國組織都需要團隊合作的精神,中國學生恰恰缺乏這一點。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說,他剛剛看到一則新聞,說中國七成高考學生為提高成績而服藥:「這說明他們承受的壓力太大了。通過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只能是某個專業的機器人,而不是健全的社會人。」
宋永華教授也說,在這種壓力下追求升學的過程,造成這代人長期處於焦慮狀態,一些大學生失戀或遇到小挫折就自殺,反映了他們心理的脆弱。


高考也有它「剛性的公平」
儘管有種種弊病,但接受採訪的不少學者也認為,作為一種施行了多年的制度,高考的存在有其合理之處。宋永華教授說,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大背景,就在於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的短缺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新加坡教育界一位人士也認為,因為人口多,中國高考的競爭激烈是很難擺脫的實際國情。他介紹說,跟亞洲許多國家一樣,新加坡的教育也是典型的「精英教育」。與中國不同的是,新加坡在中小學就實行分流制度,學生們根據考試成績的優劣,分為幾個等級,小學時的分班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著人生走向。
他說,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能夠重點培養優秀學生,普通的學生可及早學習一技之長,但相比之下,中國的高考更人性、更公平,因為18歲是更成熟而有能力決定自己命運的時期,過早的「分流」,對學生的心理易造成不良影響。
陳志武教授認為,中國目前的高考制度之所以難以改變,是由中國的現實大環境決定的。因為目前中國社會的誠信度不高,公辦大學受監督的程度不夠,所以一旦放開高考制度,降低分數在錄取中的重要性,就很難避免徇私舞弊、弄虛作假或通常所說的「走後門」的情況。高考的分數線雖然很「剛性」,照顧不到考生的方方面面,但畢竟這是一個可以嚴格遵循的「標準」,給來自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學生帶來了可貴的「剛性」的公平競爭機會。
 阿齊茲教授說,中國的高考制度儘管很殘酷,但從另一個角度說,中國學生往往會珍惜這樣來之不易的機會。埃及學生進了大學後就是在「混日子」,相比之下,中國多數大學生真是在學習的。
 比別國更多的升學就業壓力,獨生子女家庭的焦慮,以及傳統的金榜題名的情結,這些也許都是造成高考這項制度在中國長盛不衰的原因。宋永華教授說,其實,要改革高考制度,首先應該改變整個社會對人才評價的標準。這得從根上做起,首先應著眼改變中小學的教育制度和理念,致力於培養有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自信的、對自己和社會負責的人,從而徹底擺脫追求升學率的怪圈。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中央社】瑞士宣布在喬治亞代表俄羅斯

(中央社記者周盈成日內瓦三日專電)俄羅斯和喬治亞今年八月交戰而至斷交,瑞士政府今天宣布接受俄羅斯請託,在喬治亞代理俄方利益,前提是喬方同意。

瑞士聯邦外交部在聲明中說,俄國是在幾天前向瑞士提出正式請求。瑞士駐莫斯科大使館在今天通知俄方,瑞士的同意決定。瑞士外交部近期將與俄、喬雙方的外交部討論代理的細節。

聲明中說,替外國保護其在無邦交國家的利益,一向是瑞士的外交政策手段之一,目前也執行多項這樣的委託,例如在美國代表古巴和伊朗的利益,及在古巴代表美國。

喬治亞在八月初入侵境內親俄的分離地區南歐希夏,結果反遭俄國入侵,俄國並承認南歐希夏及另一相似地區阿柏克茲亞為獨立國家,喬治亞在該月底宣布與俄斷交。971003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清華思沙龍】高考天堂路─學子的城市夢

線上報名請按此

北京大學蹴身世界名校
清華大學聞名兩岸
當世界將目光聚焦於英才輩出的中國時
又有誰注意到競爭下失敗的人們?


一群福建普通中學的高三生
背負家庭期待
誓志考上大學
在擁擠教室和成堆的考卷中
開始與命運奮鬥的生活


背誦著枯燥的課本內容
出生農村的孩子們
希冀在高考的窄門瞥見一絲曙光


19:00 - 20:00 紀錄片放映:《高三》
20:00 - 20:30 崔衛平(北京電影學院教授)演講
20:30 - 21:30 沙龍討論

時間:十月十四日,星期二,晚上七點(六點半開放報名者入場)
地點:清華大學台積館,孫運璿演講廳

繼續閱讀...

 
TEMPLATE HACKS AND TWEAKS BY [ METAMUSE ] BLACKCAT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