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蘇格貓底」二手書屋 龍應台促成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


清華大學校園BBS版上,最近出現1則訊息:「在台北逛書店,遇見貓哥,讓我好懷念在清華的日子」。

「貓哥」是清大校園內「蘇格貓底」二手書屋主人林群的外號;他聽到同學轉述,才恍然想起一個理平頭的孩子,是清大畢業生,正在服役,「還好我沒作壞事」。

繼續閱讀...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香港與台灣交換生命的碎片

【亞洲週刊/童清峰】

回歸十年後的香港與中國大陸關係矛盾,一些香港人歧視大陸,但香港的經濟發展又高度依賴大陸。香港民間社會非常活躍,台灣的文化內涵比較深厚,大家在交換生命碎片中,彼此激盪成長。


香港和台灣的飛機旅程只有一個多小時,但兩地人民的隔膜卻如天地之遙,交流幾乎都是一些觀光等浮光掠影式的層面,在敏感的政治屏障下,少見深度的文化交流。

繼續閱讀...

【清華小沙龍第一講】夜話東土

一場小而深沉的思想饗宴,
清華小沙龍第一講隆重推出:


夜話東土

--東土耳其斯坦,藩屬與獨立之間


先後五個異族政權的傾軋

民初的數起獨立運動

三次短期的「東突厥斯坦」政權

軍閥、共產黨、血腥鎮壓

已經不再被重視的歷史

「大突厥斯坦地區!」?

是否在世界上還存在這樣的呼聲?

繼續閱讀...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透視全球經濟幕後推手」活動新聞稿

遊戲規則決定了主人和奴隸?
清華思沙龍 帶您透視全球經濟

 清華思沙龍講座系列又來了!繼上學期的最後向黑蝙蝠的英雄們致敬,這學期的三場講座將帶我們繼續放眼國際。這學期第一場講座藉由紀錄片《債與命》來反思全球化自由經濟美夢的反例之一──牙買加。清華思沙龍邀請了專長於制度經濟的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劉瑞華來替我們深入進行分析。十月十五日晚上七點整準時在清華大學合勤演藝廳放映紀錄片。

繼續閱讀...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債與命》導演 史提芬妮.布萊克(Stephanie Black)專訪

【以下引用至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你所不知道的全球化幕後推手」活動手冊】

Stephanie Black first went to Jamaica while making her award-winning documentary H-2 Worker. Life and Debt continues her tradition of polemical filmmaking.
史提芬妮.布萊克拍攝她得獎紀錄片【超時工作】期間首次踏上牙買加,而【債與命】這部描述全球化對牙買加(Jamaica)第三世界國家影響的紀錄片也延續了她一貫的手法。


BBC Four: There's been growing interest in globalisation recently with books like No Logo and media coverage of various demonstrations. Did that influence your decision to make your film now?
近期隨著像No Logo這類書籍及媒體多方面的實證報導帶起了全球化風潮。請問您決定拍攝【債與命】是否受到這股風潮的影響?

Stephanie Black: Absolutely not - it's just coincidence. I started working on this film in 1992. When I was in Jamaica [making H-2 Worker] I kept asking myself how a country this rich could be this poor. I kept reading about the IMF and the World Bank and never understood at that time that the IMF had such a far-reaching arm on everyday policies of the country. I thought the IMF was like the Red Cross!
當然不,這只是巧合罷了。我從1992年就已經開始著手策劃這部片子。當我在拍攝【超時工作】期間,便不斷的自問為何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卻如此貧窮?我不斷的閱讀有關IMF和世界銀行的資料,但在當時卻沒有理解到IMF會伸手干涉一個國家的政策,而誤將其視為是與紅十字會一樣的組織。

繼續閱讀...

國際貨幣基金 (IMF)與世界銀行 (World Bank )介紹

【文/祁玉蘭】
過去30多年來,國際社會面臨來自全球經濟與金融體系結構改變的巨大且持續之挑戰。經濟與金融全球化帶來可觀的好處,開發中與新興市場國家能更加融入商品與資本交易中並享受知識與技術移動的好處。但也意味挑戰與風險,全球化的確使國際體系更易於遭受投資人觀感改變的影響,威脅國際金融體系之穩定。值此之際,國際社會需要學習重要課題並進行深刻的調整,在嶄新的國際金融建構(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之框架中,國際性經濟與金融機構扮演什麼角色?我們將先從其起源與現況談起,接著說明決策過程與服務內容,最後是蛻變與展望。

繼續閱讀...

國際名家系列《德國是怎麼統一的?大眾文化、毛派學生、社會主義迪斯奈樂園》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活動

魯道夫.瓦格納Professor Rudolf Wagner
海德堡大學教授Heidelberg University

1976年,在嚴峻的冷戰陰影中,德語世界最有名的東德歌手碧爾曼在西德的科隆舉辦了一場萬人空巷的演唱會。演唱會中,碧爾曼公開表態支持「兩德統一」,震驚兩德。碧爾曼第二天就成為流亡人士,但是大學校園的左翼文化裡一個嶄新的主題被打開了。一場演唱會,在兩 德統一史上有重大意義。

在德國統一17週年的此刻,瓦格納將以大眾文化出發,深度剖析德國統一的歷史進程中,左右及統獨意識形態的錯綜。

主持:龍應台

時間:2007年10月13日(六)下午2:00~5:00
地點:中山堂光復廳(台北市延平南路98號)

英語演講,同步中譯。
敬請自備證件於現場換取口譯耳機,費用200元。

報名
Tel 02-33224907
Fax 02-33224918www.civictaipei.org

立即線上報名

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維基百科:牙買加歷史

牙買加本島至遲在公元前5世紀便已成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居住地,牙買加一名即是源自阿拉瓦克語Xaymaca,意為「水和樹木之地」。

1494年哥倫布來到此地,1509年西班牙宣稱牙買加為其殖民地,改名聖地亞哥(Santiago)。西班牙對當地的土著居民實行奴隸政策,導致在不久之後,島上的阿拉瓦克人即因戰爭、疾病和奴役而滅絕。為補充勞動力,西班牙自1517年開始從非洲向牙買加販奴,導致黑人逐漸成為當地的主體民族。1538年,西班牙人建立西班牙城,作為牙買加首府。

繼續閱讀...

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透視全球經濟幕後推手—-牙買加,被捏碎的天堂


曾是海盜首都的牙買加

為何成為全球經濟巨輪下的祭品?

掙脫殖民牢籠後

為何無法自給自足

套上入更沈重的債務枷鎖?

陽光與海水眷顧的小島

荒蕪與血淚的困局

為何「全球化」被奉為通往富足天堂的道路時

它卻跌落幽暗地獄不得翻身?

講者介紹:
劉瑞華 教授
現職 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藝術中心主任
專長 經濟學、國際經濟

流程介紹
19:00-20:30紀錄片放映

債與命 (Life and Debt)】(IMOD:Life and Debt
從一座島嶼的命運看見「全球化」的另一面

20:30 - 21:00 劉瑞華演講
21:00 - 21:40 沙龍討論

  • 時間:十月十五日晚上七點(六點半開放報名者入場)
  • 地點:清華大學合勤演藝廳
  • 電話報名:03-5742407(清華校內分機42407)
  • 傳真報名:03-5742845(請附姓名、服務單位、職稱、電話、e-mail)
  • 網路報名:http://registrano.com/event/show/043875

 
TEMPLATE HACKS AND TWEAKS BY [ METAMUSE ] BLACKCAT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