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賢 2009/01/13 引用至聯合新聞網
歐巴馬 (Barack Obama) 於去年競選時形容位於古巴的「關達那摩拘留營」(The Guantanamo Bay Detention Camp) 是美國歷史上「哀傷的一篇」 (a sad chapter),他承諾,他會在執政後立即讓這場哀傷劃下句點。他在當選後,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鐘》專訪節目中,再次表示,他會履行他的承諾,「因為美國不允許刑求的存在」。關達那摩的春天真的來臨了嗎?
美國五角大廈發言人在上個月18日的記者會中表示,現任且將留任的美國防部長羅柏‧蓋茲 (Robert Gates) 已經下令所屬幕僚團隊進行關閉拘留營的評估案。發言人莫里爾 (Geoff Morrell) 說:「國防部長希望評估案可以在1月20日歐巴馬正式上任後立即完成。」另外,1月9日,歐巴馬在公佈退役海軍上將布萊爾 (Dennis Blair) 和前白宮幕僚長潘內達 (Leon Panetta) ,分別擔任國家情報總監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及中央情報局長 (CIA) 的記者會上說:「我們了解,為了求得真正的安全,我們必須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就好像保護自己的安全一樣,沒有例外。」他重申,美國不會刑求,會完全遵守日內瓦公約的規定 (Geneva Convention)。
其實,布希總統過去也不只一次地說過,他會關閉關達那摩拘留營的話,只不過沒人相信就是了。布希不僅曾經拒絕過國防部長蓋茲,希望將其拘留的人犯移至美國境內關押的提案,他的副手錢尼 (Richard B. Cheney) 甚至認為,刑求 (例如,俗稱的「灌水」waterboarding,一種使犯人以為自己快要溺斃的訊問手法),在某些情況下是必要的。
延伸閱讀:
【反叛的凝視】歐巴馬與新草根運動
【The Economist】The inauguration: Getting back on track
2009年1月26日 星期一
【UDN全球觀察】歐巴馬的承諾-關達那摩的春天來了?
2009年1月18日 星期日
【udn全球觀察】迦納二次政黨輪替:非洲新興民主政治的典範
嚴震生 2009/01/17
漠南非洲最早脫離殖民統治、完成獨立建國的迦納,自九○年代初期走向多黨民主政治,先後舉行了五次過程平順的總統大選。反對黨的總統候選人密爾斯(John Atta Mills)在去年底經過第二輪的選舉後,以不到百分之零點五的些微差距,擊敗了代表執政黨參選阿庫佛─阿杜(Nana Akufo-Addo),完成了迦納民主歷程中的二次政黨輪替,也讓長期要求對非洲民主政治不應存有疑慮的觀察家鬆了一口氣,證明過去一年肯亞的動亂、辛巴威的持續僵局,乃是上個月幾內亞的軍事政變,都是非洲民主政治發展上的例外,而非常態。未來或許還會有更多如迦納、貝南、維德角等經過二次政黨輪替、完成民主鞏固的非洲國家出現。
迦納在半個世紀前剛獨立時,因為有豐富的資源、英國人遺留下的基礎建設、開放進步的社會、及相對而言在非洲具較高教育水準和富行政經驗的文官,曾被寄予厚望,許多非洲民族主義信奉者無不冀盼它能成為非洲自治的表率。其首任總理及總統恩克魯瑪(Kwame Nkrumah)不僅是迦納建國的國父,更在強烈的企圖心驅使下,成為非洲團結組織的推手,希望非洲各殖民地在獨立後,能夠共同建立一個「非洲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frica),實現他所篤信的「泛非主義」(pan-Africanism)。
除了強力推動泛非主義外,恩克魯瑪也擁抱馬克斯主義、反對帝國主義,因此希望能夠發展工業,自給自足,脫離經濟方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但重工輕農的產業政策,並沒有將迦納身為可可(cocoa)大國的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納入考量,反而讓迦納走向經濟衰退之途。此外恩克魯瑪修改憲法,讓執政的傳統人民黨(Convention People’s Party)成為唯一合法的政黨,而本身也變成終身總統,此特立獨行作風,和走向獨裁的專斷行為,最終造成他在一九六六年為軍事政變所推翻。迦納在隨後的十五年中,陷入軍事政變和弱勢文人政府的惡性循環中,直到一九八一年羅林斯(Jerry Rawlings)執政後才走向穩定。
羅林斯雖然是經由軍事政變取得政權,但在一九九○年代第三波民主化臨到非洲後,倒也能夠從善如流,接受多黨民主選舉,並在擔任兩任總統後,沒有企圖修憲延長任期,而是依憲法規定離職,為迦納的民主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羅林斯下台後,他的副總統密爾斯兩度參選總統都落敗,而長期在野的郭佛(John Kufuor)則是在二○○○年完成首次的政黨輪替,並在二○○四年連任成功。二○○八年年底,密爾斯三度參選總統,終於扣門成功,和平地完成了迦納的二的政黨輪替。
迦納的這項成就之所以可貴,就是因為在近二十年的民主化及民主轉型後,真正完成二次政黨輪替的國家是少之又少。在一般被認為是自由民主或是實質民主的非洲國家中,南非和坦尚尼亞基本上是一黨獨大的國家,反對黨要贏得選舉都有困難,遑論政黨輪替;莫三比克的反對黨雖然仍有實力,但已連續在三次的總統大選中落敗;馬拉威和尚比亞在初次完成政黨輪替後,新的執政黨又連續贏得兩次大選;馬利、塞內加爾、及聖多美普林西比的二次政黨輪替仍待完成;肯亞則是在經歷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在今年年初達成政治妥協,執政黨及反對黨組成聯合政府,因此並不能算是達到民主鞏固的要件。真正完成兩次政黨輪替的除了貝南和維德角外,就僅有迦納。
二○○九年非洲有許多國家都將舉行大選,最引人注目的應是南非,不過南非和其他幾個一黨獨大或是強勢現任總統的國家如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剛果民主共和國、赤道幾內亞、納米比亞、莫三比克、安哥拉、波扎那等選舉結果應該不會有任何意外,唯一較有競爭性的或許是馬拉威及沒有現任者參選的尼日。儘管這些國家發生二次政黨輪替的機會不大,但迦納的實例多少對各國的反對黨有所鼓舞。
更重要的是,迦納這次選舉結果極為接近,可以說是一場真正的五五波,因此有人將密爾斯的當選喻為五十/五十的授權(mandate)。雖然選舉結果如此接近,但卻能和平收場,而未因此發生大規模的抗議行動及動亂,誠屬可貴。密爾斯宣誓就任時,亦表示要做一位全民的總統,撫平選舉所帶來的對立和極化,讓人有所期待。
前年(二○○七年)迦納慶祝獨立五十週年之際,有五十位與國家同壽的五十歲迦納公民組成了關心國家發展的公民團體,他們對迦納身為漠南非洲第一個脫離殖民統治的歷史感到驕傲,但也對該國的政治經濟發展未能達到當初的期待感到失望。不過,在這次總統大選歷經兩輪激烈競爭後,迦納順利完成二次政黨輪替,成為非洲新興民主政治的典範,或許這個五十/五十的組織成員能夠對五十/五十的兩黨政治下之國家發展,有更為樂觀的願景。
【2009-01-17 聯合新聞網】
引用至 http://dignews.udn.com/forum/trackback/trackback.jsp?wid=M&aid=173094#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聯合新聞網】電子廢棄物入侵迦納 兒童受毒害
綠色和平的最新調查發現,從已開發國家入侵非洲國家迦納的電子廢棄物引發嚴重污染。非洲已成為已開發國家傾倒電子廢棄物的最新據點。位於非洲西部的迦納,工人在沒有任何防護下拆解電子廢棄物,尋找有市價的金屬,很多工人更是兒童。
綠色和平發現,電子廢棄物通常是從歐洲和美國非法出口到迦納。在迦納的電子廢棄物回收和處理場裏,我們看到從事拆解的工人,在沒有任何防護下拆卸電腦和電視機,尋找有市價的金屬。他們的工具僅僅是一些石頭。剩下的塑料和電線不是燒了,就是堆在一邊。最令人吃驚的是,在這些工人中,有很多都是兒童。
綠色和平調查小組前往迦納,見證了當地電子廢棄物處理的真實狀況,並收集了相關證據。
綠色和平在迦納電子廢棄物處理場裏取回樣本,分析發現,其中鉛等有毒金屬含量嚴重超標,此外我們還發現鄰苯二甲酸鹽和戴奧辛等致癌物質。
綠色和平科學小組成員Kevin Bridgen曾經走訪中國、印度和迦納的電子廢棄物處理場。他說:「處理電子廢棄物釋放的化學物質大部分都是高毒性,有一些會影響兒童腦部和神經系統發育。在迦納、中國和印度,工人完全暴露在危險化學物之中。這些工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兒童。」
電子廢棄物是如何入侵迦納?
滿載著廢棄電腦、顯示器和電視機的貨櫃,貼著「二手貨物」的標籤,從德國、韓國、瑞士和荷蘭堂而皇之地進入迦納。部份電子產品都是國際大品牌,如飛利浦、佳能(Canon)、戴爾(Dell)、微軟(Microsoft)、諾基亞(Nokia)、西門子(Siemens)和Sony。從歐洲出口電子廢棄物屬非法行為,但是法律允許出口電子廢棄物用於「重新利用」,因此商人就把這些電子廢棄物傾倒到迦納,從中牟取利益。
貨櫃中大部分貨物都在迦納的電子廢棄物處理場裡被砸碎或焚燒,而工人沒有得到任何防護。一些商人指出,一個貨櫃中只有很小部分廢棄物可以再利用,但是為了從已開發國家的出口商手裏獲得這些貨物,他們必須接受其他已經完全損壞的貨品,如廢棄顯示屏。
怎樣解決?
儘管貨櫃中還能使用的電腦和手機在一些非洲國家會繼續使用,但是當這些產品再次被廢棄時,產品中大量的有毒物質還是會導致污染。所以綠色和平一直採取行動,讓電子產品生產商逐步淘汰有毒化學物質,引進全球回收計畫。這兩項工作對於應對日益猖獗的有毒電子廢棄物問題,都是非常重要。
綠色和平觀察到,一些公司正在改善及承擔起整個產品週期的責任。但是有些公司卻拒絕行動,如飛利浦和Sharp,這樣的態度分歧導致電子廢棄物污染問題難以改善——一方面,跨國公司逃避自己的責任;而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那些沒有得到保護的工人,特別是成長中的兒童,正深受毒害。
主要來源:《綠色和平》 詳見《綠色和平》網站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BBC中文網】以色列部隊把加薩“一分為二”
以色列部隊與加沙地帶哈馬斯武裝分子的戰鬥在入夜後仍然持續。據報道,整個加薩地帶已經被以軍一分為二。 在海、陸、空三路夾擊下,以軍舉報已經在加薩城兩側和一條主要的東西走向公路建立了據點。
報導稱,約40輛以軍坦克正開往南部城鎮汗尤尼斯。如果消息得到確認,這將代表著戰鬥進入另一個新階段。
到目前為止,以軍地面部隊的行動範圍仍然集中在加薩地帶的北面。
以色列總統佩雷斯已經對各界的停火呼籲表示拒絕,但稱以色列無意重新佔領加薩,也不是要把哈馬斯消滅。 巴勒斯坦當局高級談判代表埃雷卡特說,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是在破壞中東和平進程,只會讓區內極端力量的勢力增強。 以色列說,本次軍事行動已經將以色列領土受到的火箭彈攻擊數量減少三分之二。
但是,星期天(1月4日)至少有30枚火箭彈被發射到以色列南部地區。
正面交鋒
入夜後的加薩由於電力中斷漆黑一片,但是從北面的以色列邊界還是能看見炸彈爆炸時發出的閃光,也能不時聽見槍炮的聲響。加薩醫院在藥物短缺下忙於應付大量傷員
居住在加薩的華人曲陽給BBC中文部介紹說,加沙地帶已經連續第三天停電,當地手機訊號也已經中斷。 記者們說,在星期天的戰鬥似乎從北部開始向人口稠密的西部蔓延。 後來,以色列軍方消息與當地目擊者聲稱,軍備強悍的以軍部隊已經在加薩城兩側建立據點,實際上把整個加薩地帶從卡爾尼邊境檢查站到地中海海岸一分為二。 另有消息稱,拜特漢諾鎮已經投降。
哈馬斯官員和當地目擊者稱,戰鬥目前集中在五個區域:賈巴利亞難民營東面、澤圖恩地區、前猶太人定居點內察利姆一帶、加薩中部,還有汗尤尼斯外圍。 哈馬斯稱,他們的戰鬥人員跟以軍部隊在某些場合中“正面交鋒”。 巴勒斯坦自治當局衛生部表示,自從以色列對加薩發動攻擊以來,已有500多名巴勒斯坦人被打死。另有大約2500人受傷。
以色列說一名以軍士兵陣亡﹔哈馬斯官員稱他們有10名戰士被打死。 聯合國官員說,加薩地帶的醫院已經難以應付越來越多的傷者,加薩的大部分地區現在已經沒有電力或電話服務。 BBC在加薩城的記者阿布﹒阿盧夫說,戰鬥加上以色列的據點中斷了藥物供應,接收了大量傷者的醫院在藥品短缺下更顯疲於奔命。
以軍發言人斯皮格曼上尉向BBC強調,造成人命傷亡的責任在於哈馬斯,而不是以色列。
國際反應
切尼認為以軍轟擊不足以阻止哈馬斯的火箭攻擊 美國副總統切尼為以色列對加薩發動地面攻擊進行了辯護,說空襲並不足以摧毀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動火箭彈攻擊的設施。 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電視採訪時,切尼說,以色列在派遣地面部隊前並沒有徵求美國的意見。
他還說,在哈馬斯停止對以色列發動火箭彈攻擊前,中東地區是不會出現永久和持續停火的。
早些時候,以色列總統佩雷斯拒絕了國際社會提出的一次停火呼籲。但是他說,以色列並不打算重新佔領加薩地帶或是擊垮哈馬斯。
他的這番評論是在歐盟中東使團飛往中東時做出的。使團由歐盟現任輪值主席國捷克的外長卡雷爾﹒施瓦岑貝格領隊。 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索拉納也在其中。他說,加薩地區的危機代表了一次外交失敗,每個人都應該盡其努力推動和平,結束這場苦難。
歐盟中東使團將首先前往埃及,但還將在耶路撒冷會晤以色列領導人,並在拉姆安拉會晤巴勒斯坦領導人,最後前往約旦。
相關新聞:
【economist】Now the ground war
【Global Voice 全球之聲】敘利亞:對加薩走廊屠殺感到憤怒
【Global Voice 全球之聲】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和平共處
【聯合新聞網】以國空襲加薩 歐巴馬、希拉蕊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