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新華網】熱評 三鹿謝幕又如何

三鹿集團破產的消息已被披露,這個制造了中國最大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國內最大的奶粉制品企業完成謝幕。必須指出的是,即便三鹿破產清算過程非常平穩,即便三元接收相關經營性資產整合非常順利,但如以務實態度面對三聚氰胺事件之後的中國乳業,始作俑者“推倒重來”也並不標志乳品行業已經觸底。

  國產品牌仍面對壓力

對于獲準整合三鹿資產的企業而言,即使能以相對更合理的價格獲得這部分經營性資產,但其對資產整合能力,以及在整合完成後如何實現產能擴張同時對質量的持續性控制,都尚是未知數。更重要的是,“換牌”之後的“新三鹿”奶粉,也仍然要面對整個國產奶粉市場的低迷狀態,面對仍然存在的普遍的不信任。

無論三鹿公司經營性資產如何通過某種方式被購並,其實僅是乳品行業格局重構的局部表象性事件。

這種調整其實早有徵兆。彼時,因未受到三聚氰胺事件幹擾,三元很快成為區域最暢銷品牌。可想而知,未來隨著區域市場中新品牌的重塑形象、外資品牌擴大份額,以及整個乳品市場為促銷而進行的價格戰,乳業的競爭將更直接而嚴酷。在這場競爭中,傳統的行業巨頭因此前的“污點”而難言具有足夠優勢。伊利也好,蒙牛也罷,其行業地位能否坐穩,全在于其對社會公眾是否具有足夠的謙卑姿態和誠懇的服罪態度。即使是三元,也需要採取更積極主動的措施來修復三鹿產能所對應的市場負面聲譽。

再以奶粉產品為例,權重最大、利潤最高的孕婦奶粉、嬰兒奶粉係列當中,國貨其實仍未上位。有心人或可查看那些定向發放的小冊子,看熱推的奶粉類促銷目錄中有多大比重屬于“洋奶粉”。而且,在衛生要求最高的其他孕嬰產品目錄中,國貨也仍寥寥。此時,責備消費者“崇洋”其實已相當無力。至于以“愛國”為口號,期望中國乳業迅速回暖,更是低估了消費者天然的自我保護意識。

傳統上,作為快速消費品、生活必需品的乳品一直具有較好的市場需求剛性,而乳業也因此被歸于抗周期行業。但當前唯一無可爭議的是,中國乳品行業和企業正面臨嚴重的信心危機。同時,筆者還相信,包括“新三鹿”在內,各國產乳品品牌仍將經受巨大而持久的壓力。

  乳業格局重塑需時日

12月中旬,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報告估算,因三聚氰胺事件引起的產品召回和注銷部分庫存,將令蒙牛支付20億元以上的成本,而伊利的損失金額將可能更大,約為23億元。再早以前,10月末時,國內乳業三甲之一的上海光明乳業也發布過年度預虧公告。

中國乳品企業如果要走出業績下跌或者盤整通道,重現高速增長。不僅需要修復市場信心,讓消費者重新回到乳制品市場,還需要確保銷量的快速回升。但在經濟減速、消費低迷的大環境下,要做到上述兩點,難度不宜低估。

事實上,無論乳業巨頭們,還是我們消費者自己,此前從未經歷過如此巨大的食品安全危機。因此,在三鹿走向破產之際,簡單以“抄底”觀點預測乳業將可能很快浴火重生並不可靠。一個直觀的經驗事實是,各國歷次食品危機之後,問題企業當然破產、相關責任人陸續出庭,但民間反彈仍相當持久。這表明,解除“消費者的詛咒”並不容易,更何況目前對問題企業的關照或可能產生人為延長行業信心復蘇周期的外部效應,致令“新低之後還有新低”。

值得玩味的是,三聚氰胺事件在給乳品企業“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卻為乳品替代類產品的廠商“打開了一扇窗”。作為牛乳的替代品,國內A股市場中以生產豆漿機及輔料為主業的九陽電器卻在近期表現出搶眼的業績。有關公告顯示,九陽股份在今年第三季度實現凈利潤1.68億元,同比增長128.47%;前三季度業績已經超越2007年全年水平,實現凈利潤3.99億元。不僅如此,該公司還預計,2008年度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能夠增長90%-140%。

顯然,市場經濟中,消費者的“貨幣選票”只會投給他們所信賴的產品。對他們而言,重獲“消費主權”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盡管這種權利的復歸代價巨大。

□沈洪溥(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風險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新聞:
【The Wall Street Journal】Tainted-Milk Victims to Get Compensation

【AFP】Ex-head of China milk-powder firm could face death penalty: lawyer

【國際商情周刊】從三聚氰胺毒奶事件 談企業因應之道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希望之聲】辛巴威霍亂死亡逾千 拒絕國際協助

辛巴威首都哈拉雷,因感染霍亂死亡的人數已累計達1,111人。聯合國於上週二提案應對其施壓並找出快速的解決方案。

最近,位於日內瓦的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發佈消息,指辛國首都哈拉雷西邊的齊格杜城(Chegutu)出現新的霍亂疫情,那兒有超過378人受感染,121人因此死亡,全國約有20,580霍亂病例。

染上霍亂的人會出現嚴重腹瀉以及脫水現象;霍亂弧菌對胃酸的抵抗力不佳,只有胃酸不足或胃部切除過的人或免疫機能較差者,可能致病。並且霍亂弧菌不耐熱,水產魚、貝類經充分煮熟、飲用水煮沸,即可殺死霍亂弧菌。嚴重未治療的患者可在數小時內死亡,致死率超過50%,但如加以適當治療,則可降至1%以下。

數千名辛巴威民眾在南非國境的穆希納城聚集,他們睡在街道上,希望尋求霍亂的醫療幫助和庇護。

辛巴威在三月二十九日舉行首輪總統選舉,反對黨不僅贏得國會大選,總統候選人崔凡吉萊也以47.9%的得票率擊敗43.2%的穆加比,但84歲的穆加比堅持不承認敗選,並執意舉行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崔凡吉萊則聲稱許多他的支持者都被綁架謀殺了,於是宣佈退選。然而穆加比政府對此控訴予以否認。

由於霍亂疫情擴散,西方國家要求已掌權28年的穆加比總統下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前南非大主教屠圖以及肯亞總理奧廷加(Raila Odinga)甚至支持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辛巴威,並呼籲非洲聯盟的領袖拒絕承認穆加比為合法總統。

穆加比於9月時提出願與反對黨領袖崔凡吉萊合組聯合政府,冀望以此扭轉辛國經濟頹勢,重建基本政府功能。但是兩方對於誰來擔任主要政策執行者一直無法達成協議,民眾也預期可能將發生嚴重暴力衝突。



延伸閱讀:
【Economist】Please do something—but what?
Africans, Europeans and Americans must together rescue a dying country

THE Zimbabwe crisis has reached a new level that is both hideous and, paradoxically, hopeful. The hideous part is that people are dying—indeed, Zimbabwe as a country is dying—at an even faster rate than before, as cholera sweeps across the country.....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

【華爾街日報】希臘騷亂凸顯歐洲年輕人不滿情緒

節錄 希臘騷亂凸顯歐洲年輕人不滿情緒

希臘的騷亂進入到了第五天﹐除幾千名學生的抗議活動外﹐工人也開始罷工﹔此次騷亂表明﹐歐洲很多國家的年輕人對陳舊的教育體制和工作崗位不足愈發不滿﹐而且普遍對其前途深感憂慮。

從羅馬到柏林﹐再到馬德里﹐年輕人大學畢業的時間比北歐、美國或英國的同齡人晚很多﹐畢業後要找到提供社會保障福利的長期工作也是困難重重。

在德國﹐包括眾多大學畢業生在內的很多年輕人近些年一直在努力尋找支付全額工資的工作。長期以來他們一直以無薪或低薪實習的方式工作。德國媒體將這些沒有經濟保障的年輕人稱為“實習的一代”(Generation Intern)。

西班牙這代年輕人的工作福利和保障也少得可憐﹐他們經常在臨時性工作之間換來換去﹐這樣其雇主就可以避開國內勞動法規定的繁雜義務。媒體將這些人稱為“mileuristas”﹐簡單來說﹐就是指那些靠每月1000歐元微薄收入生存的人。

在希臘﹐類似的人群則被稱為“600歐元一代”﹐因為希臘的最低工資標準是600歐元。週二﹐法國學生計劃發動全國範圍的抗議行動﹐反對政府在預算控制方面給予國立大學更多自主性的計劃。學生擔心該計劃會造成兩極分化﹐財力雄厚的大學可以繼續吸引到私人投資﹐資金實力較弱的學校則每況愈下。

三年前﹐法國學生上街遊行﹐反對當時的政府著力推進的不穩定的臨時工作合約機制。上個月﹐幾千名意大利學生走上街頭﹐抗議政府改變整個學校管理體制相關法律的企圖﹐其中包括削減國立大學的預算。希臘工人罷工在週三的示威活動後也全面展開。工會在上週六騷亂爆發前就確定了罷工計劃﹐對保守政府改革退休金相關法律和私有化政策的經濟策略提出抗議。幾千名高中生和大學生走出校門﹐加入示威隊伍﹐表達他們對政府的高等教育和就業政策的不滿。

雅典42歲的建築師Eleanna Horiti說﹐幾十年來希臘人都在做著掙大錢、開好車的美國夢﹐但對於年輕人來說﹐這樣的夢已經成為泡影。希臘經濟經歷了10年的快速擴張期﹐預計明年的經濟增長率約為2%﹐高於大部分歐洲國家﹔但美中不足的是年輕人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15-24歲的希臘人失業率為25%﹔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經濟學家Claude Giorno稱﹐這說明希臘經濟擴張的好處並未得到平均分配。

雅典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of Athens)的院長兼首席執行長Achilles Kanellopoulos稱﹐很多學生無法進入門坎很高的國立大學﹐因而被迫出國或是進入國外大學在希臘的分校學習。問題在於﹐大多數情況下希臘政府只承認國立大學學歷﹐這不公平。

哈弗福德學院(Haverford College)歷史系副教授Alexander Kitroeff稱﹐高中和大學學生抗議活動持續時間之長令人吃驚﹐因為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這個年齡段在政治方面就一直不活躍。但他說﹐現在﹐這些人感覺他們找不到工作﹐也無法享有與前幾代人同等的機會。

遍及希臘的騷亂從上週末開始﹐導火索是警方在一次沖突中開槍打死了一名15歲的男孩。希臘一家法庭週三下令逮捕了參與槍擊事件的兩名警察﹐等候審理。其中一名警察被指控犯有謀殺罪。

抗議活動週三繼續進行。希臘總理卡拉曼利斯(Costas Karamanlis)呼籲騷亂各方保持冷靜﹐並宣佈了一系列對在騷亂中受損企業的財政支持措施......

延伸閱讀:
【苦勞網】希臘國定假日「說不日」反抗變傳統
【聯合新聞網】全歐革命?希臘學生嚇壞歐盟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延伸閱讀】公共領域

§ 配合活動《被遺忘的時代精神─公共領域的今昔流變》所撰文章Ⅱ§

文│張筠(清華思沙龍文字組)

公共領域在思想家Jurgen Habermas(尤爾根.哈伯瑪斯)的定義下,是一個市民可以自由表達及溝通意見,以形成民意或共識的社會生活領域。它是源自希臘雅典時代「polis」的概念,強調公民對公共事務開放自由討論或辯論,形成共識和公共政策。然而當時的奴隸和女人沒有發聲的空間,只有成年、有經濟權力的男性才被稱作「公民」,因此討論政治的權利,仍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因此真正擺脫階級的侷限,並透過理性論辯來參與公共議題的時期,就思想家Jurgen Habermas(尤爾根.哈伯瑪斯)的說法,是雛形於1683-1730年倫敦、巴黎等大都市的咖啡館和沙龍中,對十八世紀歐陸最重要的啟蒙運動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

當時的作家、藝術家、科學家、貴族等在此自由聚會社交,談論文學藝術,也對經濟、政治事務做出評斷和爭辯。這種新型聚會並不是屬於貴族的特權,參與者原則上多是中產階級的男性,但亦有被稱作「窮人」的鞋匠來咖啡館聆聽新知。他們的談論議題不受政府控制,彼此採用較為平等的態度來多元、公開而理性的對公共事務進行討論批評。

咖啡館群眾的討論逐步形成,參與者也開始書寫刊物,匯集出爭辯過程和議題內容。這類的雜誌不但吸引大眾的目光,並且成為了一種對話的方式,透過文章進行思想的交流。例如1709年,Addison and Steele 發行第一期的Tatler,成為數千個咖啡館互相溝通有無的橋樑,其刊登的文章是咖啡屋裡的話題之一。除了Tatler之外,還有the Guardian、the Spectator等雜誌,這些刊物的主題主要都是藝術與文學評論、哲學或科學的討論,但雜誌編者也關注窮人的教育和慈善事業、要求民眾行為檢點、反對賭博的發生。

18世紀初咖啡館聚會與雜誌發行的現象,代表著公共領域的興起。而公共領域中「溝通」的特性 ─ 透過不斷地對話,讓各方的意見從衝突中找到共通處,再經由協商達到統合結果 ─ 奠定了當今民主政治的運作模式。




參考資料:
Kidpade-history and science for kids
《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宣傳海報】被遺忘的時代精神─公共領域的今昔流變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延伸閱讀】啟蒙運動

§ 配合活動《被遺忘的時代精神─公共領域的今昔流變》所撰的文章Ⅰ§

文│蘇子翔(清華思沙龍議題組組長)

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顧名思義,就是啟迪智慧、去除蒙昧。

進入啟蒙思想的核心之前,先讓我們看一下宮布利希教授(Ernst H. Gombrich)闡述啟蒙時代前,歐洲人的普遍想法:他認為人們應該毆打孩子……農人來到這世上只是為了勞動,不可以說半個不字;人們應該當眾鞭打乞丐和流浪漢,然後用鏈子把他們鎖在城市廣場旁邊並嘲笑他們……人們必須燒死巫婆和其他經常進行危險有害活動的巫師,並追捕、驅逐不同信仰者或將他們丟入陰暗的地牢……某某先生、一位英國朋友,很久以來一直在做了不起的大生意,他把非洲黑人當奴隸賣到美洲,這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先生主意多妙啊,因為被捕的印地安人不適宜於幹活……。
看到這樣的描述,各位是不是大吃一驚,這是我們所認識的歐洲人嗎?啟蒙運動偉大之處,不僅是它所宣揚的理念,更重要的,我們今日看來理所當然的價值、信仰,是需要不斷的犧牲、奮鬥才爭取來的成就。

柏拉圖「洞穴神話」中,當看到真實世界的穴居人,歡欣鼓舞的回去告訴同伴,洞穴裡所看到只不過是「真實」事物的投影時;不幸的,就被只相信影子的同伴給殺了……我們可以從故事中得知,一個新價值的傳達與轉變,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寬容」、「理性」、「人性」是啟蒙運動所訴諸的核心價值,其中包括了代議政府的概念、宗教寬容、財產的神聖性;以及洛克認為一個國家的律法必須讓人民了解到:人人平等、獨立,沒有任何人可以傷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權和財產權─包括生命與物質。此外,世俗化
(secularization)和理性化(rationalization)是這個時代的重要精神。這表示,社會取代了國家。而對事物的解釋權,由上層結構的政治、宗教移轉到了人民身上。這些新的價值,使得宮布利希教授(Ernst H. Gombrich)闡述的「野蠻」行為,漸漸成為歷史的浮光掠影。

然而,今日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啟蒙運動所帶給人們的價值固然廣為人們所接受,但「啟蒙」這個字眼還是預設了從一個高位指引人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野蠻的……或許,啟蒙運動所強調的「理性」、「寬容」、「溝通理解」要比「啟蒙」所隱含的「位階概念」來的重要。


資料來源:
宮布利希(Ernst H. Gombrich), 《寫給年輕人的簡明世界史》
喬斯坦•賈德著,蕭寶森譯,《蘇菲的世界》
陳正國教授,「啟蒙運動專題」課程。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沙龍活動】被遺忘的時代精神─公共領域的今昔流變

文│曾一平(清華思沙龍編輯組組長)

2008年,清華思沙龍三週年了。此刻,我們思索原點,推出「被遺忘的時代精神─公共領域的今昔流變」。啟蒙運動發生於西元十八世紀,起源於英國,之後擴展到歐洲,帶給世人理性、科學、進步等思想。
當時,「沙龍」蓬勃發展。啟蒙哲士們們於其中進行談話、辯論,造就了一個不凡的時代。1960年代,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所揭櫫的「公共領域」的概念,深深地影響了世界。18世紀的沙龍,是公共領域的早期階段。

2008年的「清華思沙龍」,希望尋回原初精神,延續公共領域的概念,讓思想的火光繼續閃耀。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清華思沙龍】被遺忘的時代精神─公共領域的今昔流變

六零年代的本土自覺
咖啡館的昏黃小燈和白瓷杯
催生出黃春明的《看海的日子》

1789年的自由思潮
法國LeProcoPe Café的民主爭辯
激起了震驚世界的革命情懷

咖啡館裡人們暢所欲言
開啟了思想的自由國度
站在過往與未來的交界
你是否願意一同尋找啟蒙的原點



講者:
楊肅獻教授(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顧忠華教授(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


時間:12月17日 星期三,晚上7點(6點半開放報名者入場)
地點:清華大學台積館,孫運璿演講廳
聯絡電話:03-574-2845

繼續閱讀...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BBC中文網】孟買襲擊指控下印巴關係轉趨緊張

印度指責襲擊孟買的武裝分子跟鄰國巴基斯坦有關後,巴基斯坦對於跟印度的關係轉趨緊張表示擔憂。

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表示將全面配合印度當局調查,同時否認與襲擊有關﹔外長庫雷西說,現在該國與印度的關係嚴重緊張,但仍希望能早日化解危機。

庫雷西承諾,巴基斯坦情報部門官員將與印方調查員充分合作,但是不會派遣其情報機關首腦去印度協助調查。

然而,BBC記者杜梅特發自孟買的報道說,一名被逮捕的槍手據報承認了自己是巴基斯坦一個武裝組織的成員。

另一位BBC記者普賴特發自伊斯蘭堡的報道則說,一名巴基斯坦高級保安官員稱已經收到了印度方面提供的初步證據。



但是這名保安官員警告,如果印度開始動員部隊,巴基斯坦也將作出回應,甚至必須調動正在接壤阿富汗邊境對抗伊斯蘭武裝分子的士兵。

這位官員說,未來48小時將是評定當前緊張局勢會否升級的關鍵時刻。
另據媒體報道,印度內政部長帕蒂爾星期天(11月30日)向總理辛格提出請辭,以示對襲擊事件負責。


驚魂未定

BBC記者杜梅特表示,印度民眾仍然猶有餘悸。

在連日來多次爆發槍戰的泰姬瑪哈酒店門前,人們點起了蠟燭,還獻上鮮花,悼念眾多的死難者。


孟買民眾對這次傷亡慘重的襲擊感到震驚

不過記者指出,這座城市也出現了回復正常生活的跡象:在其中一家遇襲的餐廳,服務員們都回到工作崗位,預備開門營業。

據印度官方統計,連串襲擊和槍戰造成至少195人死亡、295人受傷。

死者主要是印度人,但也包括至少22名外國旅客。他們分別來自英國、以色列、德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新加坡、泰國和法國。

此前印度曾表示有一名中國人喪生,但中國駐孟買總領事館隨後表示,印方再次確認沒有中國公民在襲擊中死亡。

要求徹查

這場政府部隊與武裝分子的拉鋸戰在上周三(26日)爆發,至星期六(29日),印度軍方打死了泰姬瑪哈酒店內最後一名挾持人質的槍手。

部分發動這次襲擊的槍手是在事發當晚摸黑搭乘橡皮艇登岸的,也有部分人員花了幾個月時間,在市內搜集有關襲擊目標的情報。

武裝分子在兩家酒店、一座火車站、一家醫院和一處猶太人中心發動襲擊,涉及最少10名槍手。

BBC記者莫里斯發自孟買的報道說,當地許多民眾要求政府調查情報部門的失誤,查清他們為何可以讓這樣血腥的事情發生。



延伸閱讀:
【南方報業網】孟買事件是印度的一場內戰
【華爾街日報】顫抖的孟買






繼續閱讀...

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台北英語沙龍】《韓國民主: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我的私人報告》


南韓,和臺灣有驚人的相似:走過反共獨裁統治;走過光州的流血;經濟突飛猛進的同時,卸任總統因貪腐而被起訴。民主的路,既光輝又坎坷…。

今天韓國總統特聘的聯合國代表,當年卻是長年流亡海外的【黑名單】異議分子。個人命運與國族歷史絲縷相連,他將如何對歷史情境相似的臺灣人敘述韓國的民主心路?

報名請至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繼續閱讀...

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國際在線】「玫瑰革命」5週年:喬治亞前途仍「霧裏看花」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1月20日電 2003年11月的一個寒冷夜晚,成千上萬的喬治亞人在第比利斯街頭起舞,手持玫瑰的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誓言會讓這個小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時的喬治亞人堅信他們已經告別了10年的內亂,國家將走向人們夢寐以求的繁榮,他們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將日益密切,並最終成為北約和歐盟的一員。

 但隨著11月23日“玫瑰革命”五週年紀念日到來,過去的承諾言猶在耳,但真正的積極變化顯得越來越渺茫。國家剛從與俄羅斯的一場毀滅性的戰爭中走出來,許多人已經對那次革命的領導者已不抱任何幻想,與西方國家密切關係的夢想實現似乎也遙遙無期。

 “儘管還有人相信‘玫瑰革命’以來的這五年,喬治亞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大多數人更感到失望”,第比利斯的一位政治分析家這樣評價。

 不管是在加強民主還是加入北約與歐盟問題上,當初“玫瑰革命”的那些憧憬都已經破滅。



  “玫瑰革命”帶來希望

  2003年11月,數十萬喬治亞人在第比利斯街頭集會,指責當時的總統謝瓦爾德納澤操縱議會選舉,使其盟友在選舉中勝出。當新議會的首次會議召開時,薩卡什維利率領手持玫瑰花的抗議群眾衝擊議會大廈,“玫瑰革命”由此得名,次日,謝瓦爾德納澤宣佈辭職。年僅36歲的薩卡什維利當選為總統,並立即展開了激進式的改革。

  這位年輕的總統上任首先解決貪污問題,以貪污受賄,工作效率低下為由解散了第比利斯的交通警察。他還將國家預算增加四倍,併為喬治亞吸引到了創紀錄的外國投資。與前任不同,他並不看重與俄羅斯的傳統盟友關係,而是致力於發展與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緊密關係。美國總統布希在2005年訪問第比利斯時就曾讚揚喬治亞為“民主的燈塔”。

  薩氏執政 招致批評

  在薩卡什維利的第一個四年總統任期中,喬治亞的經濟增長迅速,2007年曾創下年增長12%的記錄,貧窮與犯罪率也大幅下降。當時的喬治亞人普遍對他們年輕的總統給這個國家帶來更大的變化充滿信心。

  但各喬治亞的局勢並未像人們期望的那樣發展,許多人開始反對薩卡什維利,指責他在激進的經濟改革中忽略了窮人的利益,而且變得越來越專制。2007年秋天,形勢發生了逆轉,數十萬人走上街頭要求這位曾經帶給他們希望的“玫瑰革命”的領導者辭職。

  防暴警察使用了高壓水龍、橡皮子彈和催淚瓦斯驅散了抗議者,薩卡什維利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並要求提前舉行總統選舉,雖然他在第一輪投票中勝出,但反對黨指責他在選舉中舞弊,這使得他的形象進一步受損。當年“玫瑰革命”的領導者之一,曾擔任喬治亞議長的尼諾?布爾扎納澤也在今年與薩卡什維利分道揚鑣,並宣佈將在11月23日創建一個新的政黨反對薩卡什維利。

  “當然,儘管外部因素和威脅也產生了非常負面的影響,但喬治亞主要問題是當局被曾取得的成績衝昏了頭腦,從而越來越脫離現實”這位薩卡什維利昔日的戰友這樣總結。

  格俄交惡 前途迷茫

  今年4月,北約成員國在布加勒斯特峰會以喬治亞民族狀況堪憂為由,拒絕喬治亞加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8月,俄羅斯與喬治亞軍隊就南奧塞梯爭端展開激烈的戰鬥。俄羅斯隨即還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為獨立的國家,這使得喬治亞重新控制這兩個地區的計劃成為泡影。

  儘管西方領導人承諾向喬治亞提供援助並譴責俄羅斯的軍事行動,但他們並未給予薩卡什維利什麼實質上的幫助。本月早些時候,歐盟又不顧喬治亞的強烈反對,同意與俄羅斯重新就一項新的戰略協議展開談判。喬治亞加強與西方關係的努力受到重大挫折。而西方的政客、媒體以及一些人權組織也質疑喬治亞在戰爭中的一些行為,指責他們對平民使用武力。

  也許,喬治亞現在就像一位政治分析家說的那樣,“目前,喬治亞在與歐盟以及北約的關繫上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個國家好像完全失去了方向”。



延伸閱讀:
【AFP】Georgia president dismisses PM in post-war government shake-up
Georgian President Mikheil Saakashvili dismissed Prime Minister Lado Gurgenidze on Monday in a government shake-up following his country's war with Russia in August.
The announcement came as key former ally Nino Burjanadze announced plans to form a political party to challenge Saakashvili, who has faced attacks from the opposition for his handling of the conflict......


【FP】Georgia Without the Spin By Charles King
It’s time for the West to realize that Mikheil Saakashvili is no saint and that Georgia is not quite an innocent victim.

繼續閱讀...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延伸閱讀】大學教育應無國界

§活動 "How I imagine the University?"-Aspiration&Frustration 的延伸文章Ⅱ§



資料來源:教育周刊‧科報網(摘錄)
http://www.stdaily.com/big5/education/2008-11/11/content_876721.htm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國際化已成為衡量一所大學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開展國際合作,是當今世界各國大學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加快發展的戰略性選擇,也是將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建設成世界優秀大學必不可少的一步。國際化可以擴大大學教育和科研內容的全球化視野,拓展和利用人才與學術空間。

  
學生、教師“走出去”

  本國的學生“走出去”,外國的學生“走進來”。世界高校間學生交換和互訪的方式是最基本的國際合作方式之一。幾位大學校長的介紹也表明了這種形式的普遍性。
  以北京論壇主辦方之一的北京大學為例,近年來,北京大學與耶魯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佐治亞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合作,讓本科、研究生階段的學生都有機會“走出去”。這樣做的目的,是“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感受并理解文化差异,對學生理解世界、理解未來都將起到有益的作用”,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說,北大學生國際交流協會等學生組織,也通過開展互訪、組織國際會議等活動,增加了國際間學生的溝通和理解。
  除了學生層面的交流,北大在教師招聘、培訓方面,也非常看重國際經驗。越來越多受過系統教育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補充到北大的教師隊伍中來,帶來了先進的知識和研究方法。互訪學者項目還“讓教師們在執教初期出國充電,回國后把新的理念帶回北大,促進了不同學科、領域的發展。”
  國際合作是大學加強自身學術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不僅增強了大學的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也為大學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競爭中勝出加上了一塊砝碼,這種競爭也包括獲得更多的經濟支持。

  然而,來自法國的菲利普.迪布瓦(PhilippeDubois)教授對這種競爭表現出了擔憂。“不應過分鼓勵大學競爭,”他說,“現在的大學排名就是不好的現象,大學發展重在合作。”來自泰國曼谷的教授也表達了同樣的“合作”觀點,她認為,不斷減少的資金,要求大學間優先配置科研領域和資源,減少重復研究,同時,也有利于推進科研進程。

存在著不對等的流動

  大學教育理應無國界,大學之間開展國際合作的好處也以達成共識。然而,目前的國際合作實踐表明,無論在交換學生的方式、共同開展科研項目等政策方面,還是對大學間如何取長補短、平等交流等方面,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當越來越多的學生有了國際經驗,越來越多的教職員工有了國際視野後,我們有必要探尋,一浪高過一浪的“留學潮”,究竟來自何方,又湧向了哪裡。

  “目前還是單向的學生流動。”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校長保羅.約翰遜(PaulJohnson)概括了世界留學潮的方向。實際上,“是來自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學生,在過去20年里的不斷增加,推動了大學的國際化。”而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學生出國留學的比例很小。顯然,從經濟角度講,這也不是互惠的活動。
  就拉籌伯大學而言,學校一直在鼓勵學生參加更多的交流項目,比如與北京大學的交換學生項目,但這些項目的影響力有限,學生出國留學或交換的意願仍然很低。
  因此怎樣提高亞洲等國家的大學對歐美澳學生的吸引力,就成為未來大學不得不面臨的問題之一。為什麼學生不願意去其他國家留學?是留學機會不足、成本太高,還是其他原因呢?

  雖然得出確切的原因還需要認真分析,但至少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學分制度太嚴格”———學生交換回國后,在其他國家修得的學分得不到本國的承認。

  約翰遜校長透露,目前歐盟正在商議制定包括“統一學分制”在內的共同的學術條約,希望能夠建立新的學分機制,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國際性大學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阻礙。

  另外,我們也要認識到,學生的國際化只是大學國際性能力的一小部分,真正應該重視并提高的是大學人力資源的國際性流動。目前,從澳大利亞的情況看,教職員工跨國流動的規模很小,高校教師大部分都是本國人,外國教師的比例要遠遠少于跨國公司和機構。“雖然每年都去其他國家招收留學生,但還沒有機會去國外招聘教師......


繼續閱讀...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延伸閱讀】Steps to finding universities committed to being international

§ 活動 "How I imagine the University?"-Aspiration&Frustration 的延伸文章Ⅰ§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http://www.iht.com/articles/2007/10/26/business/aschools27.php

【編按】文章提供一種國際大學的「標準」,於此僅摘錄一段



Getting started.

Most universities have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ection on their Web site, and many have international student clubs or residences. But how can you tell if that is just window-dressing, or if a university is truly committed to being international?

Laura Vincens, college counselor at the American School of Paris, suggests that applicants look at university Web sites with a grain of salt: These days almost all of them are slick and beautifully produced.

For the most useful information, Vincens said, prospective applicants should look at what enrolled students say about their college. "Look at Web sites that feature student opinions," she said. Many also have chat features where applicants can ask questions of current students and get answers in confidence.

The Web site can offer other clues to a college's internationalism, but it helps to know where to look:

The quickest indicator is the percentage of foreign students, which most colleges list under "fast facts" or "student profile." The higher the percentage, the greater the likelihood your international student will find others of a similar background or outlook.

Check the course offerings in disciplines like history or political science, to see whether the curriculum takes a multinational view or is geared more toward one country's experience or point of view.

Look for a foreign language requirement. A university that has one is likely to have a broader world view than one that doesn't. A university that combines a strong language program with foreign-study offerings is showing, rather than just saying, that it values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its student body.

"Dig deeper," Vincens said. "Know what you want. Where to apply becomes more obvious the more you hone in on your interests."

繼續閱讀...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How I imagine the University?"-Aspiration&Frustration

What are the images that Taiwan's universities present internationally?

What are the issues that global students focus on?

As a member of this global village, do you need a platform to communicate with our foreign friends?

NTHU Thinker's Club invites you to join the world of a global university!

Registration:click here



English Only
Moderator: Prof. Yingtai Lung
Speakers: Fou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ime: Thursday, Nov.20th, 7:00~9:30 pm(Doors open at 6:30pm; first come, first serve)Location: Caf� Socrates (NTHU, 101 Kuang-Fu Road, Hsinchu)
Max. Seats: 80

繼續閱讀...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華爾街日報】奧巴馬獲勝演講全文

如果還有人對美國是否凡事都有可能存疑﹐還有人懷疑美國奠基者的夢想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否依然鮮活﹐還有人質疑我們的民主制度的力量﹐那麼今晚﹐這些問題都有了答案。

這是設在學校和教堂的投票站前排起的前所未見的長隊給出的答案﹔是等了三四個小時的選民所給出的答案﹐其中許多人都是有生以來第一次投票﹐因為他們認定這一次肯定會不一樣﹐認為自己的聲音會是這次大選有別於以往之所在。

這是所有美國人民共同給出的答案--無論老少貧富﹐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無論是黑人、白人、拉美裔、亞裔、原住民﹐是同性戀者還是異性戀者、殘疾人還是健全人--我們從來不是“紅州”和“藍州”的對立陣營﹐我們是美利堅合眾國這個整體﹐永遠都是。


長久以來﹐很多人一再受到告誡﹐要對我們所能取得的成績極盡諷刺、擔憂和懷疑之能事﹐但這個答案讓這些人伸出手來把握歷史﹐再次讓它朝向美好明天的希望延伸。

已經過去了這麼長時間﹐但今晚﹐由於我們在今天、在這場大選中、在這個具有決定性的時刻所做的﹐美國已經迎來了變革。

我剛剛接到了麥凱恩參議員極具風度的致電。他在這場大選中經過了長時間的努力奮斗﹐而他為自己所深愛的這個國家奮斗的時間更長、過程更艱辛。他為美國做出了我們大多數人難以想像的犧牲﹐我們的生活也因這位勇敢無私的領袖所做出的貢獻而變得更美好。我向他和佩林州長所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我也期待著與他們一起在未來的歲月中為復興這個國家的希望而共同努力。

我要感謝我在這次旅程中的夥伴--已當選美國副總統的拜登。他全心參與競選活動﹐為普通民眾代言﹐他們是他在斯克蘭頓從小到大的夥伴﹐也是在他回特拉華的火車上遇到的男男女女。

如果沒有一個人的堅決支持﹐我今晚就不會站在這裡﹐她是我過去16年來最好的朋友、是我們一家人的中堅和我一生的摯愛﹐更是我們國家的下一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Michelle Obama)。薩莎(Sasha)和瑪麗亞(Malia)﹐我太愛你們兩個了﹐你們已經得到了一條新的小狗﹐它將與我們一起入駐白宮。雖然我的外祖母已經不在了﹐但我知道她與我的親人肯定都在看著我﹐因為他們﹐我才能擁有今天的成就。今晚﹐我想念他們﹐我知道自己欠他們的無可計量。

我的競選經理大衛•普勞夫(David Plouffe)、首席策略師大衛•艾克斯羅德(David Axelrod)以及政治史上最好的競選團隊--是你們成就了今天﹐我永遠感激你們為實現今天的成就所做出的犧牲。

但最重要的是﹐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場勝利真正的歸屬--它屬於你們。

我從來不是最有希望的候選人。一開始﹐我們沒有太多資金﹐也沒有得到太多人的支持。我們的競選活動並非誕生於華盛頓的高門華第之內﹐而是始於得梅因、康科德、查爾斯頓這些地方的普通民眾家中。

我們的競選活動能有今天的規模﹐是因為辛勤工作的人們從自己的微薄積蓄中拿出錢來﹐捐出一筆又一筆5美元、10美元、20美元。而競選活動的聲勢越來越大則是源自那些年輕人﹐他們拒絕接受認為他們這代人冷漠的荒誕說法﹔他們離開家、離開親人﹐從事報酬微薄、極其辛苦的工作﹔同時也源自那些已經不算年輕的人們﹐他們冒著嚴寒酷暑﹐敲開陌生人的家門進行競選宣傳﹔更源自數百萬的美國民眾﹐他們自動自發地組織起來﹐證明了在兩百多年以後﹐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並未從地球上消失。這是你們的勝利。

我知道你們的所做所為並不只是為了贏得大選﹐我也知道你們做這一切並不是為了我。你們這樣做是因為你們明白擺在面前的任務有多艱巨。因為即便我們今晚歡呼慶祝﹐我們也知道明天將面臨我們一生之中最為艱巨的挑戰--兩場戰爭、一個面臨危險的星球﹐還有百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今晚站在此地﹐我們知道伊拉克的沙漠里和阿富汗的群山中還有勇敢的美國士兵醒來﹐甘冒生命危險保護著我們。會有在孩子熟睡後仍難以入眠的父母﹐擔心如何償還按揭月供、付醫藥費或是存夠錢送孩子上大學。我們亟待開發新能源、創造新的工作機會﹔我們需要修建新學校﹐還要應對眾多威脅、修復與許多國家的關係。

前方的道路會十分漫長艱辛。我們可能無法在一年甚至一屆任期之內實現上述目標﹐但我從未像今晚這樣滿懷希望﹐相信我們會實現。我向你們承諾--我們作為一個整體將會達成目標。

我們會遭遇挫折和不成功的開端。對於我作為總統所做的每項決定和政策﹐會有許多人持有異議﹐我們也知道政府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我會向你們坦陳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我會聆聽你們的意見﹐尤其是在我們意見相左之時。最重要的是﹐我會請求你們參與重建這個國家﹐以美國221年來從未改變的唯一方式--一磚一瓦、胼手胝足。

21個月前那個寒冬所開始的一切不應該在今天這個秋夜結束。今天的選舉勝利並不是我們所尋求的改變--這只是我們進行改變的機會。而且如果我們仍然按照舊有方式行事﹐我們所尋求的改變不可能出現。沒有你們﹐也不可能有這種改變。

因此﹐讓我們發揚新的愛國精神﹐樹立新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感﹐讓我們每個人下定決心全情投入、更加努力地工作﹐並彼此關愛。讓我們銘記這場金融危機帶來的教訓﹕我們不可能在金融以外的領域備受煎熬的同時擁有繁榮興旺的華爾街--在這個國家﹐我們患難與共。

讓我們抵制重走老路的誘惑﹐避免重新回到令美國政治長期深受毒害的黨派紛爭和由此引發的遺憾和不成熟表現。讓我們牢記﹐正是伊利諾伊州的一名男子首次將共和黨的大旗扛到了白宮。共和黨是建立在自強自立、個人自由以及全民團結的價值觀上﹐這也是我們所有人都珍視的價值。雖然民主黨今天晚上贏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我們是以謙卑的態度和彌合阻礙我們進步的分歧的決心贏得這場勝利的。林肯在向遠比我們眼下分歧更大的國家發表講話時說﹐我們不是敵人﹐而是朋友……雖然激情可能褪去﹐但是這不會割斷我們感情上的聯繫。對於那些現在並不支持我的美國人﹐我想說﹐或許我沒有贏得你們的選票﹐但是我聽到了你們的聲音﹐我需要你們的幫助﹐而且我也將是你們的總統。

那些徹夜關注美國大選的海外人士﹐從國會到皇宮﹐以及在這個世界被遺忘的角落裏擠在收音機徬的人們﹐我們的經歷雖然各有不同﹐但是我們的命運是相通的﹐新的美國領袖誕生了。那些想要顛覆這個世界的人們﹐我們必將擊敗你們。那些追求和平和安全的人們﹐我們支持你們。那些所有懷疑美國能否繼續照亮世界發展前景的人們﹐今天晚上我們再次證明﹐我們國家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我們武器的威力或財富的規模﹐而是來自我們理想的持久力量﹕民主、自由、機會和不屈的希望。

這才是美國真正的精華--美國能夠改變。我們的聯邦會日臻完善。我們取得的成就為我們將來能夠取得的以及必須取得的成就增添了希望。

這次大選創造了多項“第一”﹐也誕生了很多將世代流傳的故事。但是今天晚上令我難忘的卻是在亞特蘭大投票的一名婦女﹕安•尼克松•庫波爾(Ann Nixon Cooper)。她和其他數百萬排隊等待投票的選民沒有什麼差別﹐除了一點﹕她已是106歲的高齡。

她出生的那個時代奴隸制度剛剛結束﹔那時路上沒有汽車﹐天上也沒有飛機﹔當時像她這樣的人由於兩個原因不能投票--一是她是女性﹐另一個原因是她的膚色。

今天晚上﹐我想到了她在美國過去一百年間所經歷的種種﹕心痛和希望﹔掙扎和進步﹔那些我們被告知我們辦不到的世代﹐以及那些堅信美國信條──是的﹐我們能做到──的人們。

曾幾何時﹐婦女沒有發言權﹐她們的希望化作泡影﹐但是安•尼克松•庫波爾活了下來﹐看到婦女們站了起來﹐看到她們大聲發表自己的見解﹐看到她們去參加大選投票。是的﹐我們能做到。

當30年代的沙塵暴和大蕭條引發人們的絕望之情時﹐她看到一個國家用羅斯福新政、新就業機會以及對新目標的共同追求戰勝恐慌。是的﹐我們能做到。

當炸彈襲擊了我們的海港、獨裁專制威脅到全世界﹐她見證了美國一代人的偉大崛起﹐見證了一個民主國家被拯救。是的﹐我們能做到。

她看到蒙哥馬利通了公共汽車、伯明翰接上了水管、塞爾馬建了橋﹐一位來自亞特蘭大的傳教士告訴人們﹕我們能成功。是的﹐我們能做到。

人類登上月球、柏林牆倒下﹐世界因我們的科學和想像被連接在一起。今年﹐就在這次選舉中﹐她用手指觸碰屏幕投下自己的選票﹐因為在美國生活了106年之後﹐經歷了最好的時光和最黑暗的時刻之後﹐她知道美國如何能夠發生變革。是的﹐我們能做到。

美國﹐我們已經走過漫漫長路。我們已經歷了很多。但是我們仍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今夜﹐讓我們自問--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活到下個世紀﹔如果我們的女兒有幸活得和安一樣長﹐他們將會看到怎樣的改變﹖我們將會取得怎樣的進步﹖

現在是我們回答這個問題的機會。這是我們的時刻。這是我們的時代--讓我們的人民重新就業﹐為我們的後代敞開機會的大門﹔恢復繁榮發展﹐推進和平事業﹔讓“美國夢”重新煥發光芒﹐再次證明這樣一個基本的真理﹕我們是一家人﹔一息尚存﹐我們就有希望﹔當我們遇到嘲諷和懷疑﹐當有人說我們辦不到的時候﹐我們要以這個永恒的信條來回應他們﹕

是的﹐我們能做到。感謝你們。上帝保祐你們。願上帝保祐美利堅合眾國。

Barack Obama


延伸閱讀:
【Economist.com】Obama's historic victory
AMERICA has been painfully conditioned by its past two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t was bitterly divided into red and blue states with only a handful in the middle, decided by a handful of votes. On the night of Tuesday November 4th Barack Obama, the Democratic presidential candidate, scrambled the assumptions that have governed American politics for half a generation. An intriguing and—to many—inspiring politician, he will take office in January from the most unpopular president in modern time ......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BBC中文網】剛果激戰引發人道災難

國際紅十字會說,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戈馬的政府軍同反叛發生激烈戰鬥,引發人道災難。
在東部城市戈馬目前維持停火狀態,但是局勢十分不穩。隨著叛軍不斷逼近,大批難民紛紛逃離。據報道戈馬發生了殺戮和強姦,流離失所的難民得不到救援。
有關國家正在做出外交努力試圖解決危機,這場危機可能會擴散到鄰國盧旺達。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派遣特使去剛果和盧旺達斡旋。剛果和盧旺達彼此譴責對方發動越境攻擊。
此前聯合國擔心剛果(金)東部逃離戰亂的難民,一個救援組織說,大約15萬難民沒有住所和清潔飲水。
反叛力量領袖恩孔達威脅說,除非聯合國維和部隊保證停火得到實施,否則將攻佔戈馬城。



人道災難

許多國際救援機構已經終止了在戈馬的救援行動。那裡的主要醫院、商店和住房遭到搶劫。
樂施會(Oxfam)和其他救援機構已經決定從戈馬撤走非當地工作人員。

圖西族出身的叛軍領袖恩孔達在周三夜晚宣佈停火,並呼籲其他反叛力量也這樣做。恩孔達的部隊已經抵達戈馬城外。 他宣佈停火後接受美聯社電話採訪時說,他們希望當地和平,並希望和政府討論他們對價值90億美元的以礦產資源換取中國鐵路和道路建設援助項目的反對立場。
恩孔達還說,還要解除一支胡圖族民兵的武裝,他稱這支民兵和政府軍一起迫害圖西族人。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說,最新的戰鬥導致一場嚴重的人道危機。他們說,許多逃避戰火的人只能在學校、教堂和戶外避難。

樂施會也說,他們已經建議當地的雇員呆在家中,不過他們希望很快就會恢復對戈馬難民營內六萬五千多人的人道救助工作。


維和部隊應接不暇

聯合國中考慮重新部署在剛果的17,000多人的維和部隊,把在戈馬的維和部隊增加到5,000人。
在剛果反叛力量與政府軍之間在該國東部地區發生進一步激烈戰鬥後,比利時政府呼籲國際社會向當地派遣更多維和部隊。
非洲聯盟將在周五舉行緊急會議討論剛果的危機。歐盟也在持續做出努力,讓盧旺達總統卡加梅和剛果總統卡比拉舉行會談。
與此同時,歐盟也在討論對剛果增派部隊的問題,加強對當地人道救援的支持。


延伸新聞:
【AFP】Rebels at gates as EU debates DR Congo military mission
GOMA,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AFP) — Rebel troops were poised at the gates of Goma Friday as the European Union debated sending troops and humanitarian aid to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台北英語沙龍】仍舊貧窮,但是民主:全球化時代的印度民主

貧窮,就不能奢談民主?

印度,一個矛盾的民主政治試驗場,打破經濟與民主並進的迷思。

但是,印度的民主成熟到什麼程度?

在選舉型的民主中,族群與宗教差異成為分化劑;

在全球化的衝擊下,貧富差距惡化,

印度民主面臨全新的挑戰與壓力,印度該如何面對?

亞洲其他新興民主與印度是否有共通之處?



活動內容 Content

米夏
小說家/紐約時報撰稿人
全程英語 不備翻譯報名

Tel 02-33224907
Fax 02-33224918 http://www.civictaipei.org/
主辦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08年11月15日(六) 14:00~16:00
講者Speaker:米夏
主持Moderator:詹滿容 淡江大學美研所教授
地點Venue:月涵堂會議廳(台北市金華街110號)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鉅亨網】全球10國被列金融風暴高危國家 亞洲就佔了一半

據《理財週報》報導,在金融風暴的持續肆虐下,巴基斯坦、韓國、印度、烏克蘭、印尼、菲律賓、俄羅斯、巴西、阿根廷和南非均被機構列入高危名單,亞洲國家在這份名單中佔據「半壁江山」。


《香港文匯報》引述中評網消息指出,在這次金融風暴中,破產的對象已從全球知名機構開始升級為國家。10月 9日,冰島暫停股票交易兩天,冰島克朗交易被凍結。英國和荷蘭政府宣佈對冰島當局採取法律行動,以挽救英國和荷蘭納稅人在冰島相關銀行的存款損失。歐盟拒向冰島伸出援手,冰島被傳面臨國家破產危機。
緊接著,在上個星期,亞洲的巴基斯坦也宣佈瀕臨破產。全球知名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評級服務公司在最新評級中將巴基斯坦主權信用等級下調為「垃圾」級別,其中,長期外幣債務等級由 「B」下調為「CCC+」,這是僅高於破產的評級。巴基斯坦計劃派出使團前往危機始作俑者美國借錢,金額被傳高達百億美元。

出人意料的是,前「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也在一夜之間傳出面臨國家破產,雖然惡劣的形勢還沒有達到明確的地步,但韓國已被全球大資金確定為高危險度區域。

一位資深海外投資經理表示,由於韓國金融機構對外債的依賴度高於其他亞洲國家,因此在目前全球資金緊縮短期利率居高不下的環境中受到的負面衝擊較大,韓國的匯率走勢是目前亞洲最需要密切關注的重點。

巴基斯坦和韓國之所以「中招」,共同的原因就是--外債過高。統計顯示,巴基斯坦外匯儲備從 6月底的 112億美元降低到 9月底的81.4億美元,為歷史最低值。巴基斯坦政府內債總額達 460億美元,外債總額劇增到 463億美元。而且,巴基斯坦貨幣還在進一步貶值,標普擔心巴基斯坦的外匯儲備根本不足於償還即將到期的30億美元債務。

根據美林的一份韓國研究報告指出,毫無疑問,與亞洲的那些鄰居相比,韓國感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壓力更大,這主要是因為韓國銀行界在過去幾年中積累了大量的短期外債。

根據美林的報告,從2006年開始,韓國的外債呈現出急遽攀升的勢頭。僅短期外債來講,2006年底的規模就達 700億美元左右,2008年目前已接近1800億美元。目前,韓國外債短債率已超過國際公認警戒線 (20%),韓國可能再次成為淨債務國。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安德森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韓國去年底的經濟增速高達6%,但進入今年第 2季後情勢開始逆轉。這都源於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過度依賴信貸來刺激經濟增長」韓國第 2季消費持續緊縮,消費者信心指數降低到10年來最低水準,外匯儲備下降致使投資者擔憂韓國會重蹈亞洲金融危機覆轍。

事實上,自今年 8月底以來,韓國就開始經歷一場外資出逃的浪潮,導致韓元的貶值幅度達 20%。在亞洲區內,韓元已成為今年以來貶值最厲害的貨幣,韓元對美元已貶值 30%以上。而表現第二差的印尼貨幣,年初以來貶值幅度也僅17%。

此外,韓國的另外一個危機在於,韓國銀行的貸存比率在亞洲國家中也最高,達到136%,大大高於亞洲 82%的平均水準。亞洲貸存比率排名第二的印尼為 95%。目前中國規定的商業銀行最高存貸比為75%。

從銀行獲利的角度來看,存貸比越高越好,因為存款要支付利息。但存貸比過高又會加大銀行的風險,因為銀行還要應付廣大客戶日常現金支取和日常結算,韓國銀行業的高存貸比正反映出其巨大的流動性壓力。

花旗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分析認為,目前,亞洲國家面臨的最迫切的風險是流動性問題,如果美國金融危機繼續惡化,國際資金流動突然中止或出現倒流,韓國、印尼和菲律賓、印度經濟將遭受沉重打擊,流動性風險也會加大韓元、印尼盾、菲律賓比索和印度盧比的壓力。

據海外市場資深研究人員半個多月前表示,有些市場對外資流入的依賴性很高,比如印度、泰國、菲律賓、韓國、土耳其和南非,這些國家的外債多,因此受到的影響更深。

美林最新的報告,除韓國之外,也對印度產生了憂慮,部分原因也是認為印度對外部融資依賴度過高。印度的雙赤字很嚴重;外債多;通貨膨脹嚴重,而印度國內的官僚主義嚴重,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很多貨物可以到達港口,但不能運到內陸。如此一來,印度緩解通膨的速度來的慢。此外,印度企業只有少數達到國際標準。這些我們判斷,印度股市不好的時間會比較長。

摩根士丹利編製的MSCI印度指數今年以來(截至10月15日)已跌去60.14%。從一些投資印度的海外基金淨值來看,虧損均已近 6成,印度的頹勢短期難以挽回,後期走勢如何更難判斷。美林的這份研究報告中,對10個國家今年和明年的 GDP增長率進行了下調,其中,新加坡的下調幅度最大。而一些單獨投資新加坡的基金收益慘澹,瑞士銀行新加坡基金一年以來虧損45.3%。


延伸閱讀: 【聯合新聞網】冰島破產 台灣有以學之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思沙龍」「你所不知道的孩子們…」聚焦兒童人權議題 呼籲台灣年輕人化關心為行動

聯合國通過《兒童權利宣言》將屆50年,全世界卻仍有超過二億四千萬『童工』;1995到1996年間,有二十五萬個孩子被迫背起槍殺人,變成「童兵」;2007年全球有一億個露宿街頭面臨各種危險的『街童』…。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第四季「思沙龍」聚焦國際間如火如荼開展的兒童人權援助議題,以「你所不知道的孩子們…」系列,挖掘真相,呼籲台灣年輕人化關心為行動。


中東、非洲與部分亞洲國家戰火不斷,即便聯合國明定「未滿15歲不得參與軍事活動」,童兵人數仍有增無減。10月25日首場「童兵,戰火下的墮天使」,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分會顧問委員毛錫強,從烽火背後資源爭奪的真相,分析跨國公約究竟發揮多少作用?紀錄片選播「看不見的孩子」,三個美國大學生認真記錄了童兵們絕望的處境,向世界呼喊救援。

在亞洲、中東、拉美,甚至美國,許多孩子超時工作、沒有薪給、被幽禁、被毆打,甚至被剝奪了回家的自由,11月1日「童工,扭曲的小螺絲釘」香港樂施會前總幹事莊陳有,將追蹤全球童工現況,探討孩子們的權利如何保障?紀錄片「被剝奪的童年」是第一部跨印度、巴基斯坦、巴西、印尼、肯亞、墨西哥、尼泊爾、美國各國,探討童工現象的影片。

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成千上萬以街頭為家的孩子,平均年齡14歲,90%受過肉體虐待,90%以上吸食毒品;女街童有一半以上懷過孕,38%受過性侵…,12月13日致力於街童醫療與救援的台裔醫生黃志成,特別自波士頓返台,以「街童,被遺忘的天使」為題,挖掘街童背後所隱藏的社會問題。

12月27日「童妓,一場變調的童年」邀請台灣終止童妓協會秘書長李麗芬主講,層層剝析童妓與盤根錯節的社會犯罪結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紀錄片「兒童性交易」透過羅馬尼亞籍導演的鏡頭,從一個從事性交易的15歲街童,追索殘酷的剝削網絡,發掘兒童性交易案件不為人知的真相。

在世界的角落,無助的孩子正被無情的對待,龍應台基金會呼籲台灣年輕人,深刻了解兒童人權發展所處的困境,以實際行動展開對孩子們的援助。


活動地點:月涵堂(台北市金華街110號)
報名資訊:02-3322-4907 www.civictaipei.org

「你所不知道的孩子們…」活動資訊

2008. 10. 25(六)童兵,戰火下的墮天使
講者 毛錫強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分會顧問委員
主持 王興中 國際特赦組織秘書長
紀錄片〔看不見的孩子Invisible Children〕

2008.11.1(六)童工,扭曲的小螺絲釘
講者 莊陳有 香港樂施會前總幹事
主持 曾昭明 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秘書長
紀錄片〔被剝奪的童年Stolen Childhood〕

2008.12.13(六)街童,被遺忘的天使
講者 黃至成 波士頓大學醫學中心兒科住院病人服務醫務主任
 《玻利維亞街童的春天:一位台裔哈佛醫學生的美夢成真》作者
主持 王育敏 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
紀錄片〔被遺忘的天使Haitian Slave Children: Forgotten Angels〕
【全程使用英語及閩南語,不備翻譯。】

2008.12.27(六)童妓,一場變調的童年
講者 李麗芬 台灣終止童妓協會秘書長
主持 李應平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紀錄片〔兒童性交易The Child Sex Trade〕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遠見雜誌】柏林 未來新都

企劃製作/楊瑪利、徐仁全(更多詳細內容請見《遠見》)


相不相信,重生之都、潔能之都、創意之都,都是柏林的新封號。

她很老,但又不只是老,更從老舊衰敗中成功蛻變。

1237年建城至今古蹟俯拾即是,還有重建後的議會水晶穹頂,各國文化在此以使館設計爭奇鬥豔,新舊交融的氛圍舉世無雙。

她很新,又不只是新,更是全球創意集散中心。

從1989年合併後才著手更新,現在市區就是一座大型的現代建築博物館,8500億台幣的文創產值讓她勇奪世界創意之都,紐約、東京都得靠邊站。

她很綠,又不只是綠,更將環保落實到每一個角落。1991年通過世界首創的再生能源法(EEG),更讓柏林成為潔能產業新聚落,

近郊有世界最大太陽能製造商、全球第四大的風電廠、全歐第二大的沼氣發電廠。



◎未來城市,絕對就是柏林!

「只要看過德國柏林中央火車站那種壯觀與景象,再回頭看看美國賓州賓夕法尼亞州的火車站,你會好奇,二次世界大戰,到底美國是戰敗國?還是德國?」--《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作者湯瑪士.佛里曼(Thomas
Friedman)。

「對我來講,有兩、三個城市是每年都要去的,會得到最新的訊息跟知識,不然就會有點落伍,過去必到的城市是巴黎、東京,但這兩年,我也把柏林放進去。

柏林最近精采得不得了,現在全世界最紅的城市就是柏林。你去它的中央火車站就會痛哭流涕,有很多重建的好建築,像是國會大廈、賓士大樓,還有以前被東德炸掉的那一大堆。而且不只是建築,城市要精采必須是整體的,除了建築,包括文化、表演節目、交通設施等各種軟體,也要到位......,」台灣知名建築師姚仁喜說。

過去多年來,常常有很多人覺得台北市不夠漂亮,缺乏城市美學,因此開玩笑說:「若是可以炸掉重來就好了。」但這句玩笑話,在柏林卻意外實現了。



◎炸光了,就全部重來

二次世界大戰前一直是德國首都的柏林,曾是世界首區一指的大都會。然而二戰期間幾乎被炸得體無完膚,不僅歷史文物、古蹟、教堂破壞一大半,3/4的公寓住宅也全成瓦礫堆。1945年東西德分裂後,東柏林一帶的古蹟還持續遭到破壞。直到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統一,並遷首都回柏林後,經過了50年,柏林才正式得到重建機會。

今年56歲、從小在西柏林長大、由柏林地區選出來的國會議員卡爾.喬治.威爾曼(Karl-Georg
Wellmann)坐在2002才完工的河岸邊新國會大廈內接受訪問。他說,「柏林人的心願就是重建柏林的地位。」

20年間不斷重建,市區成全歐最大工地

明年就要慶祝圍牆倒塌20年的柏林,經過近20年重建,果然很不一樣。

台達電歐洲總經理張財星十年前第一次到柏林,還覺得舊舊髒髒的。今年重回柏林,看了嚇一跳,「幾乎快認不出來。」

大同公司董事長林蔚山在1987年東西柏林尚隔離之際就來過柏林,也看過圍牆邊境,對東西柏林兩邊軍事對峙的緊張氣氛留下深刻的印象。兩德統一後他有幾次到過柏林,每次去都覺得都市樣貌又改變了。

今年8月底參加柏林舉辦的消費電子展(IFA)時,感受到展覽一年比一年盛大,不禁敬佩地說,「柏林追得速度很快。」

事實上,重建中的柏林,過去20年來一直都是歐洲最大的建築工地。預計未來10∼20年內,除了中歐崛起的新都市,如波蘭首都華沙等,這樣的狀況還會持續下去。

擔任四年多柏林市政府都市計畫局長英格伯.瓊格.雷爾(Ingeborg Junge-Reyer)接受《遠見》訪問時說,「柏林是很不幸,但也很幸運,全世界有哪個城市被切成兩半,分裂那麼久的?」

這種絕無僅有的獨特經驗,讓柏林的重生本身就充滿戲劇性。

瓊格.雷爾表示,東西柏林整合初期十年,約花了80億歐元(約新台幣3760億元)重建公共建設、道路、地鐵、學校等硬體設施,好讓柏林能再度連成一個都市。

公共建設外,柏林的都市重建原則又是什麼?她揭示四大主軸:一是尊重歷史;二是迎向未來;三是擁抱綠色;四是永遠在變。

換言之,就是要把柏林打造為又老、又新、又綠的未來新都。


◎柏林很老,又不只是老 花20年,慢慢從老紋理中養出新枝芽

首先來談談尊重歷史。

如果曾經看過二戰期間被炸掉的柏林街景,比對今天的面貌,一定會很訝異,柏林人把許多有歷史意義的舊建築,一一又蓋了回來。

例如二戰時期被炸的面貌全非的老國會大廈(Reichstag Building),附近著名的德國地標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巴黎廣場(Pariser Platz),或是波茨坦廣場(The Potsdamer Platz)等,都恢復了舊觀,也添加了新意。

過去20年來整修舊建築的案例說不完,因為柏林本來就是個古城,擁有豐富的歷史遺產。從1237年開始,布蘭登堡邊境伯爵阿伯特就在此定居。後來在1701年腓特烈一世加封為國王,普魯士王國就選定柏林為首都,已有771年的歷史。

「和大陸上海北京、或是杜拜這些城市比起來,柏林不會那麼突兀,它是用老的紋理長出來的新東西,看得到最前端的東西,也有古老、歷史的東西,」姚仁喜這樣形容。

老皇宮、舊光榮,就這麼一磚一瓦地回來了

要把老柏林重新找回來的柏林人,似乎一點也不急,例如已經統一快20年了,此刻的柏林才正在進行有史以來最大的重建計畫。那就是把二戰期間未受破壞、卻被東德共產黨拆掉的普魯士時代老皇宮(City Palace)原地重建。

9月初來到緊挨著市中心施普雷河(SpreeRiver)邊,位於柏林博物館島(Museumsinsel)上的普魯士老皇宮舊址,東德拆掉後改建的國會大廈已被拆得只剩幾棟水泥建築。只見兩、三部大型重型機具正在趕工,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柏林未來五年最受重視的一塊工地。

「那會是未來都市的新核心、新地標,」許多柏林人談到這個重建案無不這樣說。

老皇宮預計在2010年動工、2013年完工、再花兩年裝修內部,預算6億7000萬歐元(約新台幣314.9億元),將完全依照300年多前的外觀重建,把老普魯士的光榮歷史再找回來。至於內部則將變成非常現代的用途,成立洪堡論壇(HumboldtForum),未來將納入非洲、美洲、亞洲和大洋洲的藝術和人類學收藏,與鄰近博物館島上的幾棟博物館對話,目標是成為全人類藝術、文化和學術的交流平台,實現19世紀德國學者洪堡兄弟提倡的「藝術與學術自由居所」理想。

◎哈克薛傳統庭院新價值,成創意市集據點

不僅如此,柏林的傳統建築有一特色,就是庭院(德語:hofe)。台北駐德國辦事處經濟組組長邱一徹就觀察,柏林市的房子不是大堆頭的建築,而是由一個個四方型的房屋群組成,房屋群間以庭院來隔離。這樣的好處是既通風又採光,中庭還有遊憩之用,一舉數得。

目前保留最完整的是哈克薛庭院(HackescherHofe)。走進這個庭院,就能體會柏林傳統的建築特色,像是劉佬佬進大觀園般的,過了一關還有一關,過了一門還有一門,在裡面彎彎曲曲找了許久,還不知道出口在哪裡。

緊鄰哈克薛庭院的哈克薛市集(Hackescher
Markt)成為柏林最重要文創市集。不少創作者進駐開店,販售作品,包括時裝、個性T恤、配件、日用品、擺飾等,應有盡有,柏林最酷、最炫的東西,都能在這裡發現。

柏林很新,又不只是新

地圖還有許多留白,上面只寫著「未來」

除了恢復許多老建築舊觀外,迎向未來、擁抱世界,也是柏林重建的另一條主軸。這正是新一面的柏林。

「除了恢復老建築,我們也要蓋新與摩登的建築,已經蓋很多了,但是還會再繼續蓋下去,例如美國大使館、荷蘭大使館、英國大使館,都是現代新建築的案例我本人就很喜歡,」柏林都市計畫局長瓊格-雷爾說。

統一後的柏林,由於過去緊挨著圍牆兩邊與東柏林一帶有許多空地。這些空地上的新建築,大多會邀請世界建築大師來參與投標。近20年來已經留下許多知名建築。

根據柏林市政府的統計,從1990年至今,包括政府及企業已投入約2500億歐元的建設經費,超過200棟的新建築完成,共增加700萬平方公尺的辦公空間。

例如現在的中央火車站(Central Station)、總理府(Federal Chancellery)、國會議員辦公廳(Paul-Lobe-Haus &Marie-Elisabeth-Luders-Haus)、新力廣場(SONY Center)等,每一棟都經過國際競標,均已舉世聞名。在柏林市區到處都有人販賣:「1989年後百棟柏林最佳新建築導覽手冊,並有專門的新建築導覽團,可見柏林新建築的魅力。」

在柏林從事室內設計的協作社(Coordination)公司創辦人狄爾曼.圖蒙(Tilman Thurmer)最清楚柏林房地產的發展,「你看總理府後面,還有好大一片空地,一直連接到中央火車站附近,潛力無窮,是其他歐洲城市如巴黎、倫敦沒有的優勢。」

◎猶太博物館、紀念碑,勇於正視時代錯誤

在柏林過去20年來的新建築中,猶太博物館(Judisches Museum)又被視為經典中的經典。

該館代表德國人勇於面對600萬被屠殺的猶太人。整個博物館沒有四方型,全部是彎彎曲曲的三角型。戶外還有49根歪斜的大水泥柱,走在其中會感覺好像柱子快要壓到身上,象徵過去猶太人受迫害的史實。副館長席里.庫格曼(Cilly Kugelmann)就表示,這座建築物打破一般人對博物館的印象,營造出一種痛苦、扭曲、不和諧、不對稱的氛圍。反應在當時加上猶太人身上,就是這樣的壓力。

館內最令人震撼的一處展示是以色列藝術家馬納舍.卡迪希曼(Menashe Kadishman)用三公分厚的鋼板製作了一萬個不同的、粗糙的、象徵性的、雙眼和嘴都是打洞的面孔,鋪滿整個地面,並允許訪客踏過。這個展覽稱為「落葉」(德語:Shalechet),走在這條鋪滿面孔的作品上,能強烈體會到當時猶太人哀鴻遍野的感受。

除此之外,布蘭登堡門附近還有一整片的猶太紀念碑(Denkmal fu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像是墓碑的2000多個猶太塚,震撼視覺。

◎泰波霍夫 機場之母將孕育未來綠色都心

若說普魯士老皇宮是未來最受矚目的重建案,那麼建造於1923年、當時世界三大建築物之一、柏林市區內泰波霍夫(Tempelhof)機場,則是未來最受矚目的大型開發計畫。

這個機場除了龐大為人稱道外,最著名的是在1948至1949年間,前蘇聯對西柏林實施大封鎖時,美軍為首的盟軍實施物資空運,每兩分鐘空投一次的空中運輸任務就落在這個機場,讓當時200萬西柏林人熬過了難關。

走進這座被名建築師諾曼.弗斯特(Norman Forster)稱為「機場之母」的泰波霍夫機場,就能感受威瑪共和後期,希特勒主導的厚重與雄偉建築風格。雖然候機棚不大,有兩條行李輸送帶,但停機坪大得就有那麼一點誇張,你能想像一公里長的圓弧停機坪是多大嗎?

不過,此機場在柏林新國際機場完工後目前每天只有800人次旅客,每年虧損1500萬美元,讓政府決定於今年10月31日飛完最後一班飛機後,正式關閉機場。

按照市政府的規劃,30萬平方公尺大的老建築仍會保留,因為這是柏林的歷史;至於偌大的200萬平方公尺的停機坪與跑道空地,將做為新市鎮開發,預計要讓一萬人居住。

柏林都市計畫局長瓊格.雷爾表示,目前這個案子才剛剛要向全世界募集創意,不過原則是不想蓋高樓,一定要有公園、綠地,符合綠色生態,最好不用開車就能在裡面上班與生活等。

舊與新的融合與交替,已讓「這個城市是一座大型的建築博物館(meseum of architecture),」柏林歷史博物館館長漢斯.奧圖梅爾(Hans Ottomeyer)這樣形容。

◎柏林很綠,又不只是綠 再生能源實驗城,徹底落實普世價值

柏林重建,一方面要舊、一方面要新,但不管是舊與新,一個普世的新價值是通通要綠。不僅都市要有綠帶、建築要節能與環保,甚至極力發展的新產業,也把再生能源產業當作主軸。

其實,柏林本身就是個大公園,擁有1/3面積的森林、公園、湖泊及河流。即使是大道小巷,隨處可見行道樹在兩旁,或是在分隔島上,綠化工作十分徹底。上個月,柏林市位在泰格爾(Tegel)區的自來水廠屋頂上裝置了2651片的太陽能光電板,成為柏林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把過去第一的中央車站月台上的玻璃棚太陽能光電板擠下第二名。

但是隨著全球暖化與能源危機衝擊,柏林有新的綠法,就是擁抱再生能源。

例如愈來愈多中產階級在自家屋頂上裝上太陽能板。德國聯邦環保局政策與法規處長哈利.雷曼(Harry
Lehmann)就在自家屋頂上裝了一套太陽能光電板,雖然只有小小的2.5千瓦(KW)的發電量,但他覺得很驕傲。

市區裡,潔能大眾交通工具正大行其道

腦筋動得快的商人,也早就將太陽能板應用在船上了。在施普雷河上經營一艘太陽能船的魯迪格.米高(Rudiger Michael)說,當初花了6萬歐元購買此船,雖然船小小的,但卻大受遊客青睞。

2004年馬英九以台北市長身分前往柏林參觀,就是搭他的太陽能船遊河。他回憶馬英九很帥、很高,坐船時很興奮,還不時向岸上的人揮手大呼:「這是太陽能船!」聽說馬英九已經當上總統,米高露出驚訝表情,懊惱當初沒有跟他合影留念。

不只是太陽能,柏林也是全德國最早實驗無污染排放的氫公車都市,早在2002年於柏林市區開始試辦,全柏林市目前共有14輛氫公車在運行。預計到2016年,全市將有50輛氫公車加入大眾運輸的工具。這些實驗都將是未來車商與其他城市的參考。

就在上個月,賓士旗下的SMART汽車也加入電動的行列,共有100輛的電動SMART在柏林市區行駛,測試其效果。如效果良好,預計明年即會生產,供消費者選購。

自行車道規劃完善,真正做到騎車比開車快。

最環保的交通工具,也能在柏林發現,且勢力龐大,那就是腳踏車。

柏林地勢平坦,很合適騎腳踏車的。根據柏林市政府統計,過去十年腳踏車人口增加了一倍,目前平均有40萬的腳踏車族,占12%的全市交通流量。

相較於台北市,柏林的腳踏車族是幸福的。專用的腳踏車道,甚至開放公車專用道給腳踏車騎用,讓腳踏車族能愉悅又快速地到達目的地,甚至比開車還快。

沒有腳踏車,也可以透過手機向德國國鐵局(DB)租用腳踏車,就是「Call a bike」服務。手續很簡單方便,只要找到DB大字的紅白色腳踏車,打通電話報上車號,就可透過電話取得密碼開鎖,馬上可騎乘。費用很便宜,每分鐘只要8歐分(約台幣3.76元)。

◎舊產業回不來,那就發展未來性產業

不只都市規劃設計有綠色思惟,做為一個面向未來的都市,柏林也大力發展再生能源與創意產業。

從柏林輻射出去兩小時車程內的太陽能產業,占全德國1/3。文化創意產業也占柏林市產值的23%。「我們無法把東西德分裂時期從柏林搬出去的金融業、製造業再搬回來,因此柏林必須發展未來性的新產業,」柏林選出來的國會議員威爾曼說。

週日清晨來到國會大廈頂樓的玻璃圓頂,往下眺望,老的建築、新的大樓、太陽能板的屋頂此起彼落,中間還穿差著大型工地。這正是不斷重建中的柏林景象。

問每一個柏林人,柏林重建到底多久才能完成?「我們有一句話說,柏林一直在變化中,一直更新,永遠不會完成,」幾乎是多數人的回答,顯示柏林人已經習慣20年來的不斷變化。

但無論怎麼變,又老、又新、又綠,一定是不變的主軸。這也應該是每一個未來都市,都應該遵守的發展準則。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自由電子報】諾貝爾和平獎 阿提沙利榮獲

〔編譯鄭寺音/綜合十日外電報導〕曾成功調停科索沃、印尼亞齊等地紛爭的芬蘭前總統阿提沙利,十日因三十多年來致力建立歐、亞、非洲乃至歐洲的持久和平,獲頒二○○八年諾貝爾和平獎。他也是第一位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芬蘭人。

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和平獎得主時表示:「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將二○○八年和平獎頒給阿提沙利,以表彰他過去三十多年間,在數大洲解決國際紛爭的重要成就,這些努力達成了更和平的世界,以及諾貝爾遺囑的『各國和睦』精神。」

選擇將和平獎頒給阿提沙利,顯示委員會去年將此獎項頒給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與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之後,已將注意力回歸傳統和平工作。

五名評審組成的委員會表示,阿提沙利成就遍及非洲、歐洲、亞洲與中東地區,對和平進程有深遠影響,「透過不懈努力與好的成果,他展現調停能在解決國際紛爭扮演的角色;過去三十個年頭,他致力化解重大且長期衝突…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盼望,阿提沙利的努力與成就能讓他人獲得鼓舞」。

早在二○○五年,阿提沙利就曾因協助化解印尼政府與亞齊游擊隊「自由亞齊運動」間長達三十年,造成一萬五千人死亡的衝突,成為當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熱門人選,但那年獎落國際原子能總署。

阿提沙利接受挪威NRK電視台訪問時表示,他「非常高興,也很感激地」接受這個獎項;被問到自己完成的工作之中,哪個最重要時,阿提沙利表示,「絕對是納米比亞獨立,因為那項工作耗費很長時間才完成」。

納米比亞在阿提沙利長達十多年的協商之下,於一九九○年宣布獨立,科索沃也是在他的協助之下,逐步邁向獨立之路。此外包括北愛爾蘭、中亞,或非洲大陸東北沿海一帶非洲之角衝突的化解,阿提沙利也都做出了建設性的貢獻。

阿提沙利將於十二月的頒獎典禮中,獲頒一千萬克朗(四千五百萬台幣)支票、得獎證書及獎牌,他希望得獎後能吸引更多人資助他的和平工作。阿提沙利接下來想把重點放在處理青年失業率方面,他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表示,青年失業率「可能是世界上面臨的最大挑戰」,但他也說,以他七十一歲的年紀,可能也應該放慢腳步,或許是時候結束「一年有兩百天在芬蘭之外旅行的日子了」。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新聞稿】 高考天堂路─學子的城市夢

清華思沙龍與您共同瞭解中國的升學現況



 十月十四日晚間七點,清華思沙龍將於清華大學台積館孫運璿演講廳舉辦本學期第一場沙龍活動─―高考天堂路,學子的城市夢。本次活動將播放記錄片――《高三》,並邀請現任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女士擔任來賓,和大家探討中國學子在僧多粥少的環境中,所面臨的升學壓力。思沙龍與你一同揭開高考制度背後的真相。

 清華思沙龍為知名作家龍應台教授帶領創立的學生團體。期許能依靠清大學生的力量,將知識與國際觀推廣至整個新竹地區,甚而整個台灣。沙龍活動首先會播放紀錄片,而後再邀請專業人才演講,並與所有參與者共同討論,相互激發知識的火花。

《高三》是部紀錄福建省武平一中學生為了考上大學,拼命讀書的高三生活。他們與台灣相同,在考試領導教學的社會中,把所有青春投注在講義課本中;相異於台灣的是,他們不只想要取得學歷,更是為了藉由讀大學而離開困苦的農村。《高三》的導演周浩花了一年的時間與這群孩子朝夕相處,用最真切平實的鏡頭記錄下這些高三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

本次將帶領各位以全然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些存在已久的問題,藉由討論的過程,引出更為深沉的反思與知識。本次活動即日起可開始報名。座位有限、反應熱烈,還請各位把握機會,以免向隅。




放映紀錄片:《高三》
講者:崔衛平(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主持人:吳介民(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地點:清華大學台積館 孫運璿演講廳﹝地圖請見右側﹞

時間:2008年10月14日星期二19:00
網上報名:http://nthuthinkers.blogspot.com

報名電話:03-5742407(清華校內分機42407)
報名傳真:03-5742845(請附姓名、服務單位、職稱、電話、e-mail)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延伸閱讀】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 麥子

§ 配合活動《高考天堂路─學子的城市夢》,選讀的延伸文章Ⅱ§

資料來源:中華英才網,2004年,http://view.news.qq.com/a/20071224/000018.htm



【編按】這是一篇2004年在中國大陸網路上流傳甚廣的文章,內容描述農家子弟必須費盡千辛萬苦才能脫離貧窮,成為社會上的中流砥柱、菁英份子。此文章也引起網友的共鳴與諸多討論,顯示出此文章或多或少反映了社會上的真切事實。


《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作者: 麥子

我的白領朋友們,如果我是一個初中沒畢業就來滬打工的民工,你會和我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嗎?不會,肯定不會。比較我們的成長歷程,你會發現,為了一些在你看來唾手可得的東西,我卻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從我出生的一刻起,我的身份就與你有了天壤之別,因為我只能報農村戶口,而你是城市戶口。如果我長大以後一直保持農村戶口,那麼我就無法在城市中找到一份正式工作,無法享受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你可能會問我:「為什麼非要到城市來?農村不很好嗎?空氣新鮮,又不像城市這麼擁擠。」可是農村沒有好的醫療條件,去年SARS好像讓大家一夜之間發現農村的醫療保健體系竟然如此落後,物質供應也不豐富,因為農民掙的錢少,貴一點兒的東西就買不起,所以商販也不會進太多貨。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品買得起等離子彩電的農民畢竟是個別現象,絕大多數農民還在為基本的生存而奮鬥,於是我要進城,要通過自己的奮鬥獲得你生下來就擁有的大城市戶口。

考上大學是我跳出農門的惟一機會。我要刻苦學習,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學,我在獨木橋上奮勇搏殺,眼看著周圍的同學一批批落馬,前面的道路越來越窄,我這個佼佼者心裡不知是喜是憂。激烈的競爭 讓我不敢疏忽,除了學習功課,我無暇顧及業餘愛好,學校也沒有這些發展個人特長的課程。進入高中的第一天,校長就告訴我們這三年只有一個目標——高考。於是我披星戴月,早上5:30起床,晚上 11:00睡覺,就連中秋節的晚上,我還在路燈下背政治題。

而你的升學壓力要小得多,競爭不是那麼激烈,功課也不是很沉重,你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發展個人愛好,去讀課外讀物,去球場揮汗如雨,去野外享受藍天白雲。如果你不想那麼辛苦去參加高考,只要成績不是太差,你可以在高三時有機會獲得保送名額,哪怕成績再差,也會被「掃」進一所本地三流大學,而那所三流大學我可能也要考到很高的分數才能進去,因為按地區分配的名額中留給上海本地的名額太多了。

我們的考卷一樣我們的分數線卻不一樣,但是當我們都獲得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所交的學費是一樣的。每人每年6000元,四年下來光學費就要2.4萬元,再加上住宿費每人每年1500元,還有書本教材費每年1000元、生活費每年4000元(只吃學校食堂),四年總共5萬元。2003年上海某大學以「新建的松江校區環境優良」為由,將學費提高到每人每年1萬元,這就意味著僅學費一項四年就要4萬元,再加上其他費用,總共6.6萬元。6.6萬元對於一個上海城市家庭來說也許算不上沉重的負擔,可是對於一個農村的家庭,這簡直是一輩子的積蓄。我的家鄉在東部沿海開放省份,是一個農業大省,相比西部內陸省份應該說經濟水準還算比較好,但一年辛苦勞作也剩不了幾個錢。以供養兩個孩子的四口之家為例,除去各種日常必需開支,一個家庭每年最多積蓄3000元,那麼6.6萬元上大學的費用意味著22年的積蓄!

前提是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不能生大病,而且另一個孩子無論學習成績多麼優秀,都必須剝奪他上大學的權利,因為家裡只能提供這麼多錢。我屬於比較幸運的,東拼西湊加上助學貸款終於交齊了第一年的學費,看著那些握著錄取通知書愁苦不堪全家幾近絕望的同學,我的心中真的不是滋味。教育產業化時代的大學招收的不僅是成績優秀的同學,而且還要有富裕的家長。

我終於可以如願以償地在大學校園裏汲取知識的養分!努力學習獲得獎學金,假期打工掙點生活費,我實在不忍心多拿父母一分錢,那每一分錢都是一滴汗珠掉在地上摔成八瓣掙來的血汗錢啊!來到上海這個大都市,我發現與我的同學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會作畫,不會演奏樂器,不認識港臺明星,沒看過武俠小說,不認得MP3,不知道什麼是walkman,為了弄明白行銷管理課上講的「倉儲式超市 」(編按:台灣稱「量販店」)的概念,我在「麥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我從來沒見過如此豐富的商品。

我沒摸過電腦,為此我花了半年時間泡在學校機房裏學習你在中學裏就學會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我的英語是聾子英語、啞巴英語,我的發音中國人和外國人都聽不懂,這也不能怪我,我們家鄉沒有外教,老師自己都讀不準,怎麼可能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發音?基礎沒打好,我只能再花一年時間矯正我的發音。我真的很羡慕大城市的同學多才多藝,知識面那麼廣,而我只會讀書,我的學生時代只有學習、考試、升學,因為只有考上大學,我才能來到你們中間,才能與你們一起學習,所有的一切都必須服從這個目標。

我可以忍受城市同學的嘲笑,可以幾個星期不吃一份葷菜,可以週六周日全天泡在圖書館和自習室,可以在週末自習回來的路上羡慕地看著校園舞廳裏的成雙成對,可以在寂寞無聊的深夜在操場上一圈圈地奔跑。我想有一天我畢業的時候,我能在這個大都市掙一份工資的時候,我會和你這個生長在都市里的同齡人一樣——做一個上海公民,而我的父母也會為我驕傲,因為他們的孩子在大上海工作!  

終於畢業了,在上海工作難找,回到家鄉更沒有什麼就業機會。能幸運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應屆本科生只有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資水準,也許你認為這點錢應該夠你零花的了,可是對我來說,我還要租房,還要交水電煤電話費還要還助學貸款,還想給家裡寄點錢讓弟妹繼續讀書,剩下的錢只夠我每頓吃蓋澆飯,我還是不能與你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  

如今的我在上海讀完了碩士,現在有一份年薪七八萬的工作。我奮鬥了18年,現在終於可以與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已經融入到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中了,與周圍的白領朋友沒有什麼差別。可是我無法忘記奮鬥歷程中那些艱苦的歲月,無法忘記那些曾經的同學和他們永遠無法實現的夙願。於是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下了上面的文字,這些是最典型的中小城市和農村平民子弟奮鬥歷程的寫照。每每看到正在同命運抗爭的學子,我的心裡總是會有一種沉重的責任感。

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怨天尤人,這個世界上公平是相對的,這並不可怕,但是對不公平視而不見是非常可怕的。我在上海讀碩士的時候,曾經討論過一個維達紙業的行銷案例,我的一位當時曾有三年工作經驗,現任一家中外合資公司人事行政經理的同學,提出一個方案:應該讓維達紙業開發高檔面巾紙產品推向9億農民市場。我驚訝於她提出這個方案的勇氣,當時我問她是否知道農民兄弟吃過飯後如何處理面部油膩,她疑惑地看著我,我用手背在兩側嘴角抹了兩下,對如此不雅的動作她投以鄙夷神色。

在一次宏觀經濟學課上,我的另一同學大肆批判下崗工人和輟學務工務農的少年:「80%是由於他們自己不努力,年輕的時候不學會一門專長,所以現在下崗活該!那些學生可以一邊讀書一邊打工嘛,據說有很多學生一個暑假就能賺幾千元,學費還用愁嗎?」我的這位同學太不瞭解貧困地區農村了。

我是7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我的同齡人正在逐漸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我們的行為將影響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把這篇文章送給那些在優越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和很久以前曾經吃過苦現在已經淡忘的人,關注社會下層,為了這個世界更公平些,我們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社會責任感駐留我們的頭腦。

我花了18年時間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環球時報》壓制人格成長 中國高考以殘酷聞名

§ 配合活動《高考天堂路─學子的城市夢》,選讀的延伸文章Ⅰ§

資料來源:2006-06-12 《環球時報》駐外記者聯合報導

 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升學考試,又一次在中國上演並謝幕,光考生就950萬人,相當於歐洲一個中等國家。它肯定是中國目前最平等的競爭舞臺,但歷年來國內外對它的批評卻極其尖銳。
全世界瞭解和不瞭解中國的人都認為這樣的高考太過分了,但沒有一個人能明確地告訴我們,在中國的現實下,除了這樣的高考,我們能用什麼辦法保證教育資源分配的公正。中國的高考太轟轟烈烈了,它從一個很特殊的角度,向世界展示著現代中國。



中國高考以「殘酷」聞名

對中國高考的很多批評屬於淺層的不理解,比如,很多外國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殘酷」,因為這樣激烈的競爭他們過去沒見過。韓國慶熙大學中國工商管理科主任教授姜栽植深有感觸地說:「我在中國看過高考,簡直就像一場『戰爭』。」美聯社6月7日挑了個極端負面的例子,描繪中國考生在高考前承受的巨大壓力,標題觸目驚心:《自殺:中國學生的壓力標誌》。
從委內瑞拉來北京留學的埃雷娜常聽中國同學說起他們中學時的生活,覺得「太辛苦了」。在委內瑞拉,很多人從幼稚園到高中都是在同一所學校上的,中間不用升學考試。高中畢業後也有一個申請高校的全國性考試,但通常他們只用不到半年的時間為這場考試做準備。埃及愛資哈爾大學中文系主任阿齊茲告訴記者,跟中國學生比起來,埃及學生太幸福了。他們沒有高考制度,理論上任何一個中學生都可以上大學,只要通過在高中最後一學期的統一考試;如果通不過,還有三次補考機會,再不濟也可以上比較差一些的大學。
據美國教育部官員介紹,美國也沒有統一的高考,僅有一項全國統一的水準測試SAT,這項考試在上中學時就可以參加,而且一年可以考7次,學生選擇自己最滿意的一次成績寄送大學。在美國的SAT考場上,看不到像中國那樣硝煙彌漫的緊張氣氛。一位定居美國休士頓的華裔母親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她的女兒參加SAT考試時,怎麼報名,怎麼準備,甚至她哪天參加了考試,「我這個做母親的根本就不知道!」
但是,一位曾留學美國的中國學者並不覺得這樣的差別值得大驚小怪。因為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考試制度,壓力大了固然會出現一些問題,但壓力與成績往往是成正比的。論基礎知識的功底,中國學生就總體而言無疑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美英學生難以望其項背。至於委內瑞拉、埃及那樣的國家,他們的學生水準更無法與中國學生相比。




英國教授評高考制度
還有一些批評是帶有分析的,但分析的材料顯然離中國的現實太遠。英國工程院院士、布魯內爾大學副校長宋永華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國高考制度存在以下不合理之處:   第一,一次統考定終身。他說,中國大學只按分數線取人。在英國高考分兩次,而大學申請表上還有初中畢業會考的9門成績,此外,還有學生自傳,包括為什麼對所選專業感興趣,有什麼業餘經歷等;另附老師的推薦信,這樣可以較好地考核學生的整個中學階段。
第二,中國現在實行的是統一試卷,文、理科分別是3+X,科目設置太單一,無助於多種人才的培養。英國學生高考有很大的選擇,一般從27門課中選出3門主課,再選2門不相關的副課。3門主課的組合很靈活,個別藝術類的甚至可以不選數學,選擇IT、音樂、美術等。雖然每個學生只學3門,但集合起來,適應了不同學科廣泛的專業需求,同時,學生的個人興趣和能力也得到了重點培養。
  第三,在填報志願上,中國學生壓力很大,因為如果第一志願不保,就會差別很大。英國申請大學時可以報5—6個志願,可能會同時接到好幾所大學有條件錄取的通知,學生再從中挑選。  這位教授的話不無道理,英國高等教育體制確實有值得借鑒之處。不過,這些體制要搬來中國很困難,因為中國每年的考生也許是英國的幾十倍,如今一場高考就需要動員全中國幾乎所有的中學和大學教師力量來組織,如果要實施英國式的細緻的錄取程式,短期內並不現實。
  

高考指揮棒壓制人格成長  
高考不改,應試教育就不可能有大的改觀。宋永華教授說,中國發展需要多種多樣的人才,現在中國的中小學教育都圍繞著高考指揮棒轉,培養的都是應付考試的能力,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曾在北京教過英語的美國人克裏斯也說, 在中國的學校裏,最常用的一個詞就是「記住」,學生要記住單詞、公式,老師要記住模範教學法……這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很多學生的才氣早在他們走入高考考場之前就被抹殺得一乾二淨了。
高考制度對人格成長的負面影響,也是學者們不約而同提到的一個問題。姜栽植教授認為,分數第一,容易造成人性的扭曲。中國的年輕一代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龍」和「社會只講高學歷」的氛圍,助長了學生「以我為中心」和「分數至上」的心理,容易自私自利,成為「有頭腦,但無感情」的人。曾在武漢當過英語老師的美國人傑夫說得更重,他認為高考的壓力使學生們「靈魂上的傷口非常深」,結果是中國學生考試作弊的現象非常嚴重。很多中國學生,其中包括很小的孩子,都有一種要「成為人上人」的想法,而這種過度的自我中心主義使他們無法成為真正的人才,因為現在絕大多數跨國組織都需要團隊合作的精神,中國學生恰恰缺乏這一點。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說,他剛剛看到一則新聞,說中國七成高考學生為提高成績而服藥:「這說明他們承受的壓力太大了。通過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只能是某個專業的機器人,而不是健全的社會人。」
宋永華教授也說,在這種壓力下追求升學的過程,造成這代人長期處於焦慮狀態,一些大學生失戀或遇到小挫折就自殺,反映了他們心理的脆弱。


高考也有它「剛性的公平」
儘管有種種弊病,但接受採訪的不少學者也認為,作為一種施行了多年的制度,高考的存在有其合理之處。宋永華教授說,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大背景,就在於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的短缺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新加坡教育界一位人士也認為,因為人口多,中國高考的競爭激烈是很難擺脫的實際國情。他介紹說,跟亞洲許多國家一樣,新加坡的教育也是典型的「精英教育」。與中國不同的是,新加坡在中小學就實行分流制度,學生們根據考試成績的優劣,分為幾個等級,小學時的分班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著人生走向。
他說,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能夠重點培養優秀學生,普通的學生可及早學習一技之長,但相比之下,中國的高考更人性、更公平,因為18歲是更成熟而有能力決定自己命運的時期,過早的「分流」,對學生的心理易造成不良影響。
陳志武教授認為,中國目前的高考制度之所以難以改變,是由中國的現實大環境決定的。因為目前中國社會的誠信度不高,公辦大學受監督的程度不夠,所以一旦放開高考制度,降低分數在錄取中的重要性,就很難避免徇私舞弊、弄虛作假或通常所說的「走後門」的情況。高考的分數線雖然很「剛性」,照顧不到考生的方方面面,但畢竟這是一個可以嚴格遵循的「標準」,給來自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學生帶來了可貴的「剛性」的公平競爭機會。
 阿齊茲教授說,中國的高考制度儘管很殘酷,但從另一個角度說,中國學生往往會珍惜這樣來之不易的機會。埃及學生進了大學後就是在「混日子」,相比之下,中國多數大學生真是在學習的。
 比別國更多的升學就業壓力,獨生子女家庭的焦慮,以及傳統的金榜題名的情結,這些也許都是造成高考這項制度在中國長盛不衰的原因。宋永華教授說,其實,要改革高考制度,首先應該改變整個社會對人才評價的標準。這得從根上做起,首先應著眼改變中小學的教育制度和理念,致力於培養有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自信的、對自己和社會負責的人,從而徹底擺脫追求升學率的怪圈。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中央社】瑞士宣布在喬治亞代表俄羅斯

(中央社記者周盈成日內瓦三日專電)俄羅斯和喬治亞今年八月交戰而至斷交,瑞士政府今天宣布接受俄羅斯請託,在喬治亞代理俄方利益,前提是喬方同意。

瑞士聯邦外交部在聲明中說,俄國是在幾天前向瑞士提出正式請求。瑞士駐莫斯科大使館在今天通知俄方,瑞士的同意決定。瑞士外交部近期將與俄、喬雙方的外交部討論代理的細節。

聲明中說,替外國保護其在無邦交國家的利益,一向是瑞士的外交政策手段之一,目前也執行多項這樣的委託,例如在美國代表古巴和伊朗的利益,及在古巴代表美國。

喬治亞在八月初入侵境內親俄的分離地區南歐希夏,結果反遭俄國入侵,俄國並承認南歐希夏及另一相似地區阿柏克茲亞為獨立國家,喬治亞在該月底宣布與俄斷交。971003

繼續閱讀...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清華思沙龍】高考天堂路─學子的城市夢

線上報名請按此

北京大學蹴身世界名校
清華大學聞名兩岸
當世界將目光聚焦於英才輩出的中國時
又有誰注意到競爭下失敗的人們?


一群福建普通中學的高三生
背負家庭期待
誓志考上大學
在擁擠教室和成堆的考卷中
開始與命運奮鬥的生活


背誦著枯燥的課本內容
出生農村的孩子們
希冀在高考的窄門瞥見一絲曙光


19:00 - 20:00 紀錄片放映:《高三》
20:00 - 20:30 崔衛平(北京電影學院教授)演講
20:30 - 21:30 沙龍討論

時間:十月十四日,星期二,晚上七點(六點半開放報名者入場)
地點:清華大學台積館,孫運璿演講廳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華爾街日報】金融危機擴散 美國經濟前景四種可能

華爾街的動盪正撼動著本已風雨飄搖的美國經濟﹐並可能在今後幾個月中以貸款減少和利率上升的形式對家庭和企業造成沖擊﹐分別導致失業率走高和企業利潤下滑。

上週四發佈的經濟數據顯示了此次危機給經濟造成的壓力﹐並預示今後的情況可能還會更糟。對產成品的需求8月份大幅下降﹐而新屋銷售則跌至17年來的最低月度水平。在截至9月20日當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達到了911恐怖襲擊後的最高水平。

美國領導人希望﹐政府大規模的干預﹐加上龐大的救助計劃﹐將會緩解對經濟的沖擊。經濟也正運行在25年來基本保持持續增長的可靠軌道上﹐這也會對經濟本身構成支撐。

但信貸危機不斷加劇所帶來的擴散效應已經從華爾街蔓延到了各行各業。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 Co.)上週四拉開了可能是一連串收益預警的序幕。許多企業都發現﹐它們在短期商業票據市場上的借款成本出現了上升。

對歷史以及近期數據的研究顯示﹐經濟或將沿著四條可能路線中的任意一條度過金融危機。最可能的情況是以信貸緊縮長期持續為特徵的經濟衰退。但也不能排除另外三種情況──美元的危險走勢、日本式的通貨緊縮或經濟顯示出出人意料的韌性──發生的可能性。

以下是對經濟在未來幾個月中如何演變的深度觀察:


信貸危機


有兩個相關聯的因素處於美國經濟困境的核心之中﹐這就是房屋市場低迷和信貸危機。穆迪(Moody's)旗下的Economy.com估計﹐在2004年至2007年期間﹐銀行大概發放了1,500萬個不牢靠的抵押貸款﹐其中1,000萬個將會違約。這些違約現象迫使房價不斷下跌﹐促使銀行收緊了貸款標準﹐進而帶來更多違約現象﹐形成了惡性循環。

金融機構的借款規模也過於龐大了。從2002年到2007年﹐金融行業的未償債務從10萬億美元增加到了16萬億美元。該行業的利潤在一段時間內也保持了強勁增長。但現在它們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使金融企業的借款要求越來越難以得到滿足﹐迫使這些企業不斷收縮。

資產管理公司BlackRock的固定收益聯席負責人菲舍爾(Peter Fisher)說﹐這不僅僅同家庭有關。問題在於金融業自身也過度擴張﹐因此我們目前正經歷的過程不只是購房者拖欠償還抵押貸款的問題。這是金融機構不能持續承受債務的問題。如果銀行不能增長﹐那麼信貸就無法增長。這才是美國陷入危機的推動力量。

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的統計﹐第二季度家庭借款的增幅折合成年率放緩至1.3%﹐而在本個十年的大多數時間里﹐這個增幅一直保持在兩位數。第二季度金融行業的借款增幅為6.6%﹐而在本個十年的大多數時間里﹐這個增幅也同樣保持在兩位數。如果消費者和企業支出進一步疲弱不振﹐貸款增幅可能還會繼續放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經濟學家研究了1960年以來全球各地發生的122次經濟衰退﹐結果發現同房地產泡沫破裂或信貸危機相關的衰退更為嚴重。

在他們研究的21個國家的典型經濟衰退中﹐國民經濟平均收縮了2%。按美國當前的情況﹐這相當於經通脹因素調整後﹐商品和服務產值減少約2,300億美元。在嚴重的經濟衰退中﹐國民經濟平均收縮5%﹐這相當於美國減少約6,000億美元產值。根據IMF經濟學家克雷森斯(Stijn Claessens)、科澤(Ayhan Kose)和特倫斯(Marco Terrones)的研究﹐在典型的經濟衰退中﹐失業率上升0.6個百分點﹐而在嚴重的經濟衰退中﹐失業率則上升了1.7個百分點。按照對經濟衰退的大多數技術定義﹐美國尚未處於衰退之中。最簡單的定義是國內生產總值(GDP)連續兩個季度收縮。但美國的失業率目前達到了6.1%﹐自去年初以來已經上升了1.7個百分點﹐而且肯定還會繼續攀升。

在IMF所研究的經濟衰退中﹐平均的持續時間約為一年﹐但嚴重經濟衰退結束的更慢﹐持續時間要多出一個季度。

馬里蘭大學教授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說﹐信貸緊縮驅動的經濟低迷的另一個特徵是﹐隨著社會保障和救助計劃需要大量資金﹐政府債務可能急劇上升。她研究了800年來的金融危機。她說﹐在1997年金融危機前﹐韓國的國內政府債務還不到GDP的10%﹐但此後上升到GDP的42%。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的長期經濟蕭條中﹐政府債務增加的幅度更大。

在美國﹐政府債務相對於GDP的比例仍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2007年的比例是61%﹐而據IMF的數字﹐日本近年的比例接近200%。萊因哈特說﹐這次危機之後﹐美國的債務勢必會大大增加。這可能會讓今後的美國政府在解決社會保障、醫療補助和聯邦醫療保險相關預算問題時受到限制。


危險的美元


一些經濟學家正在討論一種更糟的情況﹐雖然他們認為這種情況眼下還不大可能發生﹕外國投資者對美國金融系統的信心可能會喪失﹐他們可能會削減在美國國債、美國股票等美元資產上的大量投資。正是這些投資幫助美國人填補了開支和儲蓄之間的差距。

美國這一弱點體現在其經常項目赤字上﹐這是衡量美國進、出口差距的一個廣泛指標。這個數字一直在收窄﹐但去年仍在相當於GDP 5.3%的水平﹐以國際標準衡量﹐這是一個很大的缺口。它使美國人依賴於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興趣大小﹐因為這是填補赤字的資金來源。

外國央行從對美國的出口產品中獲得美元﹐又將這些美元中的很大一部分送回美國﹐購買美國國債和其他債券。截至2007年﹐外國人共持有大約57%的美國國債﹐達到了歷史最高紀錄。他們還擁有美國大約四分之一的公司債券和五分之一的所謂機構債券(即房利美和房地美等機構發行的債券)。

如果外國人停止購買甚至開始拋售美國資產﹐則美元將下跌﹐美國利率將上升﹐從而進一步抑制經濟。

1997-1998年期間的金融危機撼動了從泰國到俄羅斯的各新興市場﹐危機期間﹐外國投資突然停止流入是常見的現象。風險在於﹐外國投資者可能會對美國經濟前景感到非常擔心﹐進而對在美國持有大量投資感到不安。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夫(Kenneth Rogoff)說﹐如果我們是新興市場﹐那麼匯率將下跌70%﹐利率將上漲25%﹐危機是會帶來這樣的後果。

他和其他許多經濟學家都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實際上﹐目前外國投資者中間非但沒有出現放棄美元資產的潮流﹐反而紛紛搶購。這表明﹐在這個動盪的世界環境下﹐他們仍認為美國國債是避險天堂﹐尤其是在沒有跡象顯示外國央行拋售美國國債的情況下。


日本式通縮


過去一年來﹐許多投資者一直都在關注通貨膨脹的話題。在燃油和食品價格高企的推動下﹐7月份的消費價格指數較一年前上漲了5.6%﹐是17年來的最高值。

但這種局面有可能逆轉。過去﹐信貸危機總是與通貨緊縮而非通貨膨脹相關聯。在通縮狀態下﹐價格不僅是漲得慢(這叫控制通貨膨脹)﹐而是下跌。

通貨緊縮也會帶來問題﹐如果消費者和企業預計物價會下跌﹐他們就會產生推遲支出的心理﹐這會讓經濟進一步走軟。通貨緊縮是一個解決起來很棘手的問題。Fed可以通過不斷上調短期利率的方法來抑制通貨膨脹﹐但對於通貨緊縮而言﹐下調利率卻是有底線的﹐當隔夜拆息利率調到零以後就無計可施了。日本1998-2005年期間物價指數下跌了3.5%﹐政府花費了數年時間以零利率對抗通貨緊縮﹐但收效甚微。

美國也有可能由於要擺脫信貸危機而陷入通貨緊縮。當借款人陷入困境的時候﹐他們需要想辦法融資﹐於是出售資產﹐導致資產價格走低。經濟放緩同樣也會給物價帶來下行壓力。較高的失業率意味著勞動力市場有更多人失業﹐這讓在職人員在要求加薪時少了砝碼。

通貨膨脹壓力放緩的跡象已開始顯現。例子之一是過去幾個月多種大宗商品價格開始下跌﹐比如油價從7月份時的每桶145.29美元降到了108.02美元。據高盛經濟學家蒂爾頓(Andrew Tilton)計算﹐如果原油降至每桶80美元﹐食品價格上漲也開始緩解﹐那麼到明年7月﹐總體消費價格將低於今年同期的水平。

不過﹐在食品和能源價格之外的物價出現下降趨勢之前﹐通貨緊縮不會真正成為問題。眼下﹐這種情況似乎不大可能出現﹐因為過去幾年來﹐食品和能源之外的商品價格一直相當地穩定。

但金融市場自己發出了令人擔憂的信號。短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大幅下挫﹐距離收益率的零線僅一步之遙。其原因是驚恐萬狀的投資者蜂擁至低風險資產。隨著他們趨於冷靜﹐國債收益率將有所上揚。不過﹐低風險資產的超低收益率也可能意味著通脹壓力的迅速緩解。

正如Fed主席貝南克(Bernanke)在2002年時指出的那樣﹐除了減息之外﹐決策者還有很多辦法解決通貨緊縮問題﹐而自那年之後Fed還再沒特別地擔心過這一問題。在極端情況下﹐政府可以進行減稅或持續增加支出。Fed還也有可能買進那些為支持政府行動所發行的債券﹐這樣就如同印刷鈔票發放於美國家庭。

魯特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經濟學家邁克爾•波兒多(Michael Bordo)表示﹐美國陷入嚴重通貨緊縮狀況的可能性真地是微乎其微。他指出﹐危險的信號是救助方案不奏效、銀行繼續保持惜貸狀況、人們削減支出、企業和個人均宣告破產。在那種情況下﹐價格水平將開始回落。


出人意料的堅韌性


災難性的後果固然令人恐慌﹐不過﹐但和結局皆大歡喜發生的可能性差不多。

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經濟的寒冬之後﹐美國經濟又走過了26個年頭﹐期間經歷了兩次伊拉克戰爭、一次科技類股崩盤、一次商用地產泡沫破滅、若干次恐怖襲擊、油價飛漲等諸多打擊﹐但若要談及衰退﹐則只有歷時較短、且影響不深的兩次。

何以解釋美國經濟的堅韌性呢?為了改善當前經濟環境﹐決策者已經迅速地行動起來了。自股市1987年崩盤﹐以及從2000年年初開始步入長期下行之後﹐時任Fed主席的格林斯潘(Greenspan)均果斷地下調了短期利率。在當前危機中﹐他的繼任者、專門研究大蕭條的貝南克也迅速認識到了美國經濟蘊含的風險﹐並在一年的時間內將利率砍去了3.25個百分點﹐降至2%。

其結果是﹐雖然或許較難貸到款﹐但某些貸款的利率水平並沒有像在一場嚴重信貸危機中可能出現的那樣顯著上揚﹐因為Fed一直在大力防範這種狀況的發生。

HSH Associates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19日﹐符合房利美和房地美放貸標準的30年期定息抵押貸款的平均利率為6%﹐不及一年前的6.4%。大額貸款的利率為7.36%﹐和一年前相比也沒有漲多少。住房淨值貸款利率水平隨著銀行基準優先利率的下降而出現了下滑。

美國還有另一層絕緣保護。一些在過去經歷了經濟危機的國家在走出低谷之前都熬過了相當困難的時期﹐因為這些國家的政府或企業借入了外幣資產﹐即美元資產。當其本幣兌美元出現重挫之後﹐它們的債務規模就膨脹到了無比昂貴的地步。

但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在美國身上﹐美國的債務就是以本幣計價的。即便未來幾年美元兌其他貨幣的匯率水平出現下滑﹐也不會使美國在償債時需要付出更多真金白銀。

從另一方面講﹐美元貶值給美國經濟帶來了提振。海外市場中美國的出口商品價格將隨之走低。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出口的年增速達到了13%﹐貿易狀況的改善為當季經濟增長做出了最重要的貢獻。

在科技帶動下生產力的提高也是美國的重要優勢之一。在2001年的經濟衰退中﹐許多公司都通過提高現有勞動力的產出水平來保護自身免受衰退的沖擊。雖然這對於企業雇員來說是痛苦的﹐他們經受了就業市場長期低迷的影響﹐但卻為日後企業利潤的猛增奠定了基礎﹐而後者帶動了美國經濟實現復蘇。

現在生產率又出現了增長。第二季度每小時的單位產出較上年同期增長了3.4%﹐為2004年年初以來的最佳表現。雖然美國經濟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生產力的提高將使美國公司可以更容易地通過壓縮成本來保持盈利。

當美國的家庭和金融機構都在大舉借錢時﹐美國的公司並未給自己背負上太多的債務負擔。自從2000年以來﹐非金融企業的年債務增幅僅為較為溫和的6%。因為負債尚可承受﹐這些企業能更好地應對當前的經濟難局。

Jon Hilsenrath / Joanna Slater / Justin Lahart

繼續閱讀...

【龍應台基金會】楊振寧-朱經武世紀對談 物理學的誘惑

生於安徽合肥,歷經戰亂的楊振寧,1957年以「宇稱不守恆定律」,成為首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而他備受推崇的「規範場理論」影響更為深遠;台灣清水小鎮長大,用破銅爛鐵創造馬達的朱經武,在1987年成功將超導體溫提升至攝氏零下183度,在電導率領域獲得重大突破,轟動學界。兩人都出自中華的文化土壤,卻以最開放、最大膽的心靈迎向天空。當跨代的他們站在一起時,想跟我們分享的,會是什麼?這是一場不能錯過的思想盛宴。

10月11日(六)下午2點~5點
活動已報名額滿,但於中庭開放現場同步直播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青年日報】大學生提問 挑戰校長論教育

記者吳典叡/台北報導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昨日舉辦「大學生挑戰大學校長」座談會,邀請七位大學主管接受大學生針對大學法人化、國際化等教育議題的提問,過程雖針鋒相對,也呈現跨世代觀念激盪的火花。 這場「大學生挑戰大學校長」座談會在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舉行,與會者包括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教育部長鄭瑞城、逢甲大學副校長李秉乾、清華大學校長陳文村、新竹教育大學校長曾憲政、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與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
 對於學生針對大學法人化、國際化等教育議題的提問。鄭瑞城表示,提醒學生在批判學術或他人意見時,應將資訊先弄清楚,並以清晰的思辨能力提出,而不是人云亦云,同時,透過各學門的資料辨別真偽的能力,讓自己言之有物,他並強調,梁啟超所說的「筆鋒常帶感情」,即是希望對社會的建議都是出自善意的建議。
 與會者多認為,社會已體會到「沒有一流大學,不可能成為一流國家」,政府編列特別預算,盼讓學校朝頂尖大學目標邁進,師生員工自當戮力以赴。而大學之所以成為一流,人員素質、經營制度、風氣都缺一不可。

相關新聞:
【中廣】尋找大學未來 大學生挑戰校長
【壹頻果網絡】大學生嗆「校長你有蹺過課嗎」
【YAM天空新聞】做其他有意義的事 成大校長:鼓勵學生蹺課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聯合報】黑蝙蝠中隊文史館 見證歷史

【記者李青霖、彭淵燦/整理】

王俊秀(清華大學教授):
民國42年韓戰結束後的冷戰期,我國成立空軍34中隊(黑蝙蝠中隊),協助美國搜集中共電子情報,當時隊本部就在東大路102號十二號公園內,若原址建紀念館,意義不凡,原本想公民信託,市府同意負責,不知何時能兌現?

竹市文化局長林松答:
經與社區討論,決定規劃一座「社區活動中心與黑蝙蝠中隊文史陳列館」,融入博物館與社區活動空間,讓館場更多元。
這座館地上一層、地下一層,總經費約1500萬元,已上網招標,9月16日開標,17日召開評審會,今年11月底完成規劃設計,年底發包,希望明年底前完工。特別是,我們還商請名作家龍應台教授及國防部長陳肇敏擔任顧問,國防部也將協助提供相關文史資料,務求完備。





新竹縣王志清(大學生):
我是淡江大學學生,假日常在淡水捷運站、漁人碼頭,看到街頭藝人、畫家現場表演、作畫,文化氛圍濃,新竹縣也有不錯的表演景點,為何不能推動這樣的藝文活動?

縣文化局長曾煥鵬答覆:
學生建議非常好,也是文化局要努力的方向。文化局一直在推動街頭藝人認證,相關辦法和表演地點,將儘速敲定,歡迎取得外縣市政府認證的街頭藝人,到竹縣表演。
除了街頭藝人,文化局也歡迎各大專院校社團,到文化廣場表演才藝,不必支付任何費用,我一直希望文化局周遭能規劃行人徒步區,引入古玉、文物、書畫等業進駐,搭配藝文活動,會更理想。

繼續閱讀...

【公告】主編更換 懇請繼續支持

各位思想者:
從今日起,沙龍部落格主編更換為人社系大二:張筠,懇請大家繼續支持。

洪偉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清華思沙龍】招生說明會的宣傳

一堂實踐中學習的課程

在社團運作和活動組織中

關懷本土 放眼國際

學習「全球公民參與」


清華思沙龍

一段拓展思想版圖的旅程

在思想的交會處

激盪理想與抱負


我們舉辦一場又一場的

思想饗宴

期待與思想者相遇

更期待腳踩泥土躍上天際

將整個世界擁入懷抱


你 準備好成為一個「全球思想者」嗎?



時間:九月十八日星期四
七點到九點半(六點半開放入場,毋須報名)

地點:蘇格拉底咖啡廳

清華思沙龍部落格:http://nthuthinkers.blogspot.com/

清華思沙龍e-mail:TsingThinker@gmail.com

聯絡電話:
總監 沈威君 0930229319
學術副總監 沈容聞 0932162766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聯合新聞網】總統分權 辛巴威結束政治危機

辛巴威政治敵對派系經過馬拉松談判,終於在12日達成分權協議,結束嚴重的政治危機。根據協議,穆加比總統將保有總統職位並領導內閣,但反對派的內閣部長人數將超過執政黨。


這項談判的重點是討論穆加比總統應讓出多少權力。協議內容尚未公開,不過一名反對黨參議員透露部分內容,包括最大反對黨MDC集團領袖楚凡吉萊將出任總理,並擔任監督內閣的部長會議主席。


長期居間調停的南非總統姆貝基在辛巴威哈拉雷宣布這個消息。姆貝基本周稍早即飛抵哈拉雷,試圖化解談判僵局。這項協議的細節並未公布,姆貝基說,15日舉行正式簽署儀式後,才會公布協議內容。


姆貝基說,辛巴威的敵對派系15日也將「提出一項關於包容性政府的憲政結構報告」。
穆加比和宿敵楚凡吉萊在談判中一直為了如何分享權力而爭執。楚凡吉萊警告,他寧願不要協議,也不願意達成一個壞的協議。楚凡吉萊最近說,他不會接受任何不能讓他獲得充分權力的協議。


85歲的穆加比,曾經是領導辛巴威獨立戰爭的解放英雄。辛巴威自1980年獨立以來,一直是在穆加比的統治下。穆加比也獲得安全首長的強力支持。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人間福報】《一周評論》短命內閣 日政局愈趨低迷

才接替先前任期短暫的安倍晉三擔任首相職務的福田康夫,一日突然宣布辭職,連著兩任首相都在任期未滿周年前下台,民眾批評「不負責任」的聲浪大起,日經指數也在次日大幅下挫,達到五個月來的低點,雖然民調低迷早就讓人預期到首相任期提前終止的可能性,但是如此倉促無預警的卸任,連同黨同志都顯得意外。

福田康夫在上任後,推動的亞洲政策讓他在外交表現上加分不少,但是內政方面,卻因為經濟改革失利,以及養老金政策改革和縮短貧富差距方面的努力表現不佳,引發廣泛民怨。政治觀察家則是認為,造成兩任「短命內閣」的原因,不僅僅是一般的政經難題,還是日本存在已久的結構性難關。這包含了美國次級房貸影響衝擊、日本人口老化及糧食大幅漲價,都不是單一的衝擊。

此外,參眾兩院分別被朝野兩大勢力控制的「扭曲國會」,也是福田施政的最大阻力。執政的自民黨雖然在眾議院擁有絕對多數,但是卡住施政法案的關鍵勢力參議院,卻是由在野黨所把持。福田僅能解散眾議院,對參議院卻是無可奈何,許多行政措施在國會受阻無法正常實施,首相施政表現自然受挫。

福田的下台並無法解決日本政治亂象,在沒有強悍意志具有精神號召力的政治人物出現前,既有的諸多前朝首相負資產依然存在,新任首相面對這些沈屙可能依然無解。加上全球物價危機仍未平息,以及日本老年社會問題日益嚴重之下,未來的政治風氣將會更顯撲朔迷離,一時還看不到轉機曙光。






延伸資料:
【SINA全球新聞】大公報:日本政局動蕩原因何在?
【鳳凰新聞】邱震海:“後福田時代”中日關係將走向何方?
【聯合新聞網】福田請辭 學者:不影響台日關係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清華思沙龍】招生說明會

「清華思沙龍」,一堂擴張思想版圖的課程
邀請國內外學者演講,談論全球議題
由學生自行組織、運作,實踐公民參與的精神
學習獨立思考與拓展國際視野
提供一展長才的機會


思沙龍不光只有灌輸知識,還需要激盪不同思想
我們將在九月十八號舉行招生說明會
歡迎你的參與
聆聽到不同的理念與回響
招生說明會:
2008/9/18(四) 蘇格拉底咖啡廳
PM7:00-9:30

聯絡方式:
Spot:教育館207、209
Phone:(03)574-2845
Blogger:nthuthinkers.blogspot.com
Gmail:
TsingThinker@gmail.com
MSN:
TsingThinker@hotmail.com

繼續閱讀...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SINA新聞網】泰國民主頻遭動蕩緣于草根與中產利益衝突

“泰式民主”緣何遭遇動蕩輪迴
泰國動蕩的根源在于占人口70%的草根階層與占人口約30%的中產階級及地方世襲領主之間的經濟利益衝突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張學剛發自北京


彌漫在泰國上空的依然是動蕩不安。

  8月31日下午,泰國軍方最高司令汶森、陸軍司令阿努蓬表示,軍隊不會介入和發動政變,但要求政府與民盟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在五天前的8月26日,泰國反政府民間政治組織人民民主聯盟(民盟)領導的反政府示威升級,示威者不斷衝擊國家電視台、總理府等政府部門,導致電視信號中斷,部分政府部門癱瘓。
  27日,總理沙馬和刑事法院下令逮捕組織示威的民盟9名領導人,但為避免局勢失控,未強行逮捕示威領導人及使用武力驅散示威者。29日,約兩千名示威者在衝擊曼谷警局總部時與警方發生衝突,警方使用催淚彈。當天,泰國國家鐵路局248名火車司機和技工宣布“集體請假”,導致該國近四分之一的鐵路運營受影響。



動蕩導火線仍是他信

  其實早在2006年,民盟就因不滿前總理他信而發動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導致社會不穩。在此形勢下,泰國軍方于當年9月21日發動政變,推翻他信政府,取締民盟示威,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政治洗牌”。

  2007年12月23日,泰國舉行政變後的“回歸民主”大選,親他信的人民力量黨獲勝。今年1月28日,在競選期間公開宣稱“我就是他信代理人”的人民力量黨主席沙馬宣布牽頭組建聯合政府。

  沙馬上台後,迅速迎接流亡海外的他信回國,大刀闊斧地推行他信時期的諸多經濟惠民政策,並堅持推動修憲,試圖從立法上根本禁止反對派示威、終止對他信涉貪案件的調查。種種舉措再次引起民盟的強烈不滿。今年5月25日,民盟恢復反政府示威,強烈抨擊沙馬為“他信的傀儡”,要求沙馬辭職,並稱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7月31日,他信的妻子被法院以“偷稅罪”判處3年徒刑,他信于8月11日攜全家二度流亡海外。此舉令民盟大受鼓舞,以為可乘勝追擊,迫使沙馬政府辭職,或逼軍方再度出手,推翻政府。

  動蕩本質是利益衝突

  與2006年的他信執政危機相同,沙馬執政危機的深層根源是泰國社會面臨的“親他信”與“反他信”兩派間的經濟利益衝突。

  泰國人口約6300萬,其中約70%的是農民和城市草根階層。無論他信,還是沙馬均面向這部分民眾大力推行惠民政策,在經濟理念上強調刺激消費、鼓勵出口、大力吸引外資的經濟開放政策。這些選民成為他信和沙馬贏得大選的關鍵性支持力量。

  而占人口約30%的中產階級、知識階層以及地方世襲領主等,則對他信勢力一味“討好”基層選民、損害中上階層的利益不滿,他們有的受到“惠民政策”的衝擊,利益受損;有的則在政治上不滿他信、沙馬,認為他信和沙馬“利用小恩小惠收買草根階層,純粹出於選票考慮”。在人數上,他們處于少數,因此在每次大選中均難撼動他信勢力;但在經濟上,他們控制的財富占該國經濟的80%以上,在政治、經濟和輿論上影響力更大,因此每次他們“組織起來”,總能對以多數票當選的政府形成巨大衝擊。此次示威同樣如此。

  “泰式民主”的困境

  自1931年實行君主立憲制改革以來,泰國民主制度大體經歷了軍人執政、官僚掌權和新型資本集團管理等發展階段,形成了獨特的“泰式民主”機制。

  其主要特點是:國王一言九鼎,擁有絕對權威;執政黨(或執政聯盟)與反對派鬥爭異常激烈,雙方常陷入魚死網破式的對決,導致國家陷入周期性動蕩。軍方僅效忠于國王而非政府,在黨派鬥爭達到無法調和時,常扮演“收拾殘局者”,發動政變進行“政治洗牌”,經過過渡期後重新舉行大選。而新的民選政府往往又會陷入新一輪惡性爭斗,導致新的政變。這一現象就是所謂的“泰式民主的困境”。

  反對派此次之所以敢向政府叫板,就是看準了泰政府迫於國王、軍方和公眾輿論的壓力,不敢強制驅散民眾示威的軟肋,因而有恃無恐。不過,民盟的做法也有偏狹:其一,明顯帶有政治私利與個人恩怨色彩。民盟領導人林明達與他信曾是“生意上的伙伴”,後因利益分配反目成仇,這在泰國人所共知。其二,民盟為達到政治目的,鼓動示威者突破和平方式,衝擊和占領國家機構,並引發動蕩蔓延。

  面對民盟擺出的“魚死網破”架勢,相對理性的沙馬政府已陷入困境。泰國政治困境何在?最急需的還是各方都要有“妥協精神”。其中,遵守法律和遊戲規則十分重要。

  8月30日沙馬覲見國王,31日上下兩院召開聯席會議共商解決辦法,均有助於尋求妥協。倘最終能暫時化解爭端,則意義重大,堪稱是“泰式民主”重生的開始。否則,“泰式民主”可能再度陷入動蕩的輪迴。




延伸資料:
【星洲日報】泰國‧陸軍首長保證不動武‧談判化解反政府示威
【南都網】泰國危機

繼續閱讀...

2008年8月29日 星期五

【BBC新聞網】世衛呼籲社會平等解決健康不均


孕婦
社會因素是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呼籲社會平等,以解決國與國之間以及一個國家之內的健康不均現象。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個有關委員會起草了一份報告,該報告說儘管一個國家的富有程度是決定年它國民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但社會平等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
人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是決定它國民的健康水平以及壽命的重要因素,但是有時人們不太清楚的是為什麼它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比如為什麼一些窮國的健康水平反而比一些富裕的國家高?或者說為什麼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的地區的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健康水平?
倫敦大學學院公共衛生系的流行病學教授馬莫特舉了幾個例子。
他說,"比如像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以及斯里蘭卡等地人們的收入水平很低,但是雖然他們的收入低,但他們卻非常健康。斯里蘭卡人的健康水平要遠比俄羅斯人高的多,而俄國人的收入卻比斯里蘭卡人多得多。"
與此同時,據信男女平等也至關重要。例如,對一個社區的健康水平來說,讓女孩接受教育可以帶來顯著的區別。
而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它與社會政策和政治都有關係。
如果一個少數民族因為其宗教或種族等關係受到社會的排斥,那麼就會影響到它的健康水平。
因此,必須要綜合的改善健康,該委員會說它將涉及政府以及社會的各個層面,而不僅僅是局限於衛生部門。



繼續閱讀...

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破報】《衛報》週評:歐洲國家忽視喬治亞的警訊




節譯╱葉興台

歐盟外長日前召開討論喬治亞情勢的緊急會議,他們應該問的是,為何這場衝突的爆發會吸引目光。根本沒有值得訝異的理由,戰爭跡象至少已浮現了1年,喬治亞政府曾多次發出警訊。俄羅斯一架戰鬥機去年夏天入侵喬治亞領空,並朝首都地比利斯北方發射一枚飛彈,似乎是要攻擊喬治亞的雷達裝置,俄羅斯否認入侵喬治亞領空,兩項獨立的調查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儘管如此,喬治亞訴諸外交支持的努力,國際社會卻幾乎充耳不聞。


無論這起衝突是否為俄羅斯預先謀畫,好測試國際社會對俄羅斯擴大對喬治亞軍事行動的反應,國際社會的缺乏反應,顯然鼓舞了俄羅斯當局。西方國家心懸諸多國際議題,例如他們需要俄羅斯協助,解決伊朗核子爭端,俄羅斯的謀略家明顯認為,國際社會不會插手他們與「鄰國」的事務,今年4月俄羅斯總理普丁宣布,將加強與喬治亞兩個分離地區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提亞的關係,包括擴大政治與經貿往來。

這場衝突印證了過去幾年的事實:俄羅斯積極支持喬治亞分離主義部隊,而沒有謹守份紀,扮演好中間人的角色。這場衝突也卸下俄羅斯的最後一道偽裝:俄羅斯在喬治亞扮演維和角色只是假象,在衝突發生後,俄羅斯立即擴大對喬治亞的軍事行動,以協助一項鐵路計畫為由,派遣4百名部隊前往阿布哈茲,軍機甚至開始攻擊喬治亞航空設施。

俄羅斯支持的南奧塞提亞部隊已加大攻擊力道,包括設置一枚路邊炸彈,炸傷6名喬治亞警察,並試圖暗殺親喬治亞的南奧塞提亞政府首長。國際媒體對這些攻擊行動並未多加報導,讓外界留下喬治亞無故攻擊南奧塞提亞,引發這場衝突的印象。這真是大錯特錯。俄羅斯竭盡所能地製造麻煩和進行挑釁,引發與喬治亞之間長期的緊張,最後訴諸攻擊行動,這當然是喬治亞當局最嚴重的錯誤判斷。

喬治亞的「冷凍衝突」(frozen conflicts)史由來已久,而且背後有複雜因素,衝突的各方都難辭其咎。喬治亞獨立後所發生的戰爭非常殘忍,各民族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因此,阿布哈茲人和南奧塞提亞人懷疑喬治亞政府,希望確保自己的安全是可以理解的。喬治亞總統薩卡維利也不像是上任之初那樣的民主主義者,這也是事實,先前讚揚他的人對於他愈來愈專制的傾向非常震驚。

但在當前如此關鍵的情勢下,複雜不該成為放棄道德判斷的藉口。若這場衝突的責任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前景不該如此的灰暗。俄羅斯政策已對高加索地區產生破壞性的不穩定和政治分裂。撇開1990年代初期的事件不看,喬治亞對待少數族裔仍是按照規定來做,而且對少數族裔大致還不錯,儘管薩卡維利有不少缺點,但他並不是米洛塞維奇(前南斯拉夫獨裁者),俄羅斯聲稱薩卡維利屠殺少數族裔,並無具體的證據。

在適當的國際監督下,薩卡維利提出的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提亞的自治案,很有可能變成可行的憲政解決方案,確保兩地民眾的安全和基本權利。問題在於,根據這項提案,俄羅斯根本無法扮演任何角色。俄羅斯不斷聲稱將保護南奧塞提亞人,但俄羅斯當局著眼於地緣政治,更甚於人道因素。

俄羅斯試圖恢復前蘇聯瓦解後的所喪失的影響力,在這種心理下,不允許有獨立的喬治亞(或烏克蘭和摩達維亞),當俄羅斯領袖談到主權民主(sovereign democracy)的利益時,他們只談到自己的主權,半點也沒提到民主。俄羅斯鄰國的外交政策若與俄羅斯起衝突,就沒有權利擬定自己的外交政策,能源政策更是如此,喬治亞控制了一條不受俄羅斯掌握的由西向東輸油管,喬治亞備受俄羅斯「關照」,這也是原因之一。

歐洲政府經常會宿命地相信,俄羅斯的影響力已日益式微,也許這是他們選擇忽視喬治亞的警訊,導致事情一發不可收拾的原因。

繼續閱讀...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BBC中文網】格魯吉亞下令軍隊停火向俄求和

格魯吉亞官員說,他們已下令其部隊停火,並提議與俄國舉行會談。結束在南奧塞梯的敵對狀態。

早些時候,格魯吉亞內政部說,他們的部隊已經撤離鬧分離的南奧塞梯地區,俄國軍隊已經控制該區首府茨欣瓦利。

但俄國說,雖然格魯吉亞已經撤走了重型大炮,但他們的士兵仍然停留在其他地區

格魯吉亞與這個鬧分離等地區之間的戰鬥仍在繼續。

還有報道說,俄國戰艦正在被調往格魯吉亞黑海沿岸地區實施海上封鎖。

普京向難民講話
俄國總理普京慰問南奧塞梯俄羅斯難民



美國關注

布什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說,美國對它所稱的俄國與格魯吉亞衝突中採取的危險的和不均衡的行動感到痛惜。

跟隨布什總統出席北京奧運會的副國家安全顧問傑弗裡說,如果俄國繼續使局勢升級,它將給美俄關係帶來重大的長久影響。

格魯吉亞鬧分裂地區南奧塞梯當局宣佈全面軍事總動員,說他們已經派遣一千軍隊前往科多裡山谷,把格魯吉亞軍隊從被他們佔領的阿布哈茲的最後一塊地方趕出去。

俄羅斯已經要求聯合國撤走附近的軍事觀察員。




人道危機





格魯吉亞難民
逃離南奧塞梯沖突的格魯吉亞難民


聯合國難民署說,它對南奧塞梯衝突造成的成千上萬名難民的命運極為擔憂。


聯合國難民事務
高級專員古特雷斯呼籲衝突雙方未當地平民開闢一個安全通道。聯合國難說,數千人逃往格魯吉亞,另有許多難民逃往南奧塞梯。

格魯吉亞指責俄羅斯派兵進入和轟炸該國領土,並稱,阿布哈茲目前的局勢非常危險。

此前,聯合國安理會第3次緊急會議未能達成一項呼籲停火聲明。
但俄國堅持在任何停火生效之前,格魯吉亞必須完全撤出南奧塞梯。

星期四,格魯吉亞軍隊對南奧塞梯發動突然襲擊,試圖重新控制這個企圖分離的地區。

俄羅斯坦克隨即開入南奧塞梯,並與格魯吉亞軍隊交火。


延伸閱讀:
【中國評論新聞網】揭秘:格魯吉亞與俄羅斯的新仇舊恨

繼續閱讀...

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

【大紀元網】茅利塔尼亞政變 總統遭逮捕下落不明

【大紀元8月7日報導】(中央社茅利塔尼亞諾克少六日法新電)西非國家茅利塔尼亞總統阿布德拉希今天試圖撤換數名被控製造政治危機使國家陷入動盪的高級軍官,但反遭這些軍官發動政變推翻。


軍隊挺進首都諾克少各地,接管總統府與總理官邸,總統阿布德拉希也遭到逮捕。軍方將國家廣播電視公司的職員趕出公司總部,不過首都並無爆發衝突的跡象。

公共電台宣讀聲明指出,今早遭到撤換的總統衛隊隊長阿濟茲將軍,領導發動政變。根據電台播出的這份新聞部聲明,政變領袖已組成國家軍事委員會,並立即宣告總統發布最新的軍方人事任命無效。

總統之女艾瑪爾在諾克少的總統府內接受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訪問說:「總統剛才被突擊隊逮捕,他們抓住他,逮捕他,把人帶走。」

她說:「這確實是一場政變。」

艾瑪爾說,武裝份子佔領總統府,不讓她離開大樓,但她並未聽見槍響。
情治人士說,總統目前下落不明,總理瓦夫被帶往總統府附近的軍營。

方遭罷黜的阿布德拉希的發言人告訴法新社,總統稍早下令撤換數名高階軍方領袖,包括阿濟茲在內,這批將領隨即發動政變回應。目擊者說,首都地區據稱仍相當平靜,並無動亂跡象。

十八個月前阿布德拉希才贏得大選而掌權,因此外界將茅國譽為非洲的民主模範;茅國自二零零五年八月發生不流血政變以來,歷經三年過渡時期,今天再度傳出政變。
茅國持續面臨政治危機,將近兩週前,國會針對政府舉行不信任投票導致內閣改組後,四十八位國會議員四日退出執政黨。
出走的議員當時批評阿布德拉希運用「個人權力」,並稱他「讓茅利塔尼亞人民的希望破滅」。

今早國家廣播電台宣布總統人事令,撤換陸軍總司令阿邁德將軍,以及總統衛隊隊長阿濟茲將軍。
這兩位將軍上次政變後都曾參與過渡委員會;該委員會去年推動總統大選,由阿布德拉希勝出。
諾克少的政治觀察家說,兩位將領被控策動執政黨議員四日大規模出走。

茅國七成以上糧食仰賴進口,因此受到全球糧食危機衝擊;這些脫黨的議員說,他們將另組新黨,推動改變國家的方向。國會議員上個月針對阿布德拉希的新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阿布德拉希因此揚言將解散國會。


延伸閱讀:
【大紀元網】茅利塔尼亞小檔案

繼續閱讀...

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BBC新聞網】喀什襲警案被定為暴力恐怖活動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新疆喀什地區黨委書記史大剛周二(5日)下午在當地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說,喀什"8.4"襲警案是一起經過精心策劃、蓄謀已久的"暴力恐怖事件"。

8月4日晨8時許,喀什地區公安邊防支隊70名民警出早操,行至怡全賓館門口時突然遭到一輛自卸貨車從後面襲擊。同時,隱蔽在附近的另一名犯罪嫌疑人向喀什邊防支隊門口投擲爆炸物,並持刀砍向已經被碾軋的邊防警察。這起暴力襲警案件已致16人死亡,16人受傷,其中4人傷勢嚴重,兩人至今仍處於危險期。

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安廳廳長柳耀華周二(5日)在烏魯木齊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實施襲擊的兩名犯罪嫌疑人已被當場抓獲,犯罪嫌疑人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被當場抓獲的兩名犯罪嫌疑人分別是:阿不都熱合曼﹒阿扎提,男性,33歲,賣菜小販﹔庫爾班江﹒依米提,28歲,出租車司機。
此外,警方還當場繳獲自製爆炸裝置9個(另有兩枚爆炸物已被犯罪嫌疑人在進行襲擊時引爆),2把短刀、2把長刀和1把自製手槍。據警方初步偵查,繳獲的爆炸裝置與2007年12月25日新疆警方在搗毀的恐怖訓練營地繳獲的爆炸裝置一樣。



恐怖攻擊

柳耀華:目前尚未發現襲警案與"東突"有關
史大剛說:"犯罪嫌疑人所持的爆炸裝置、槍支和所犯的罪行都具有暴力恐怖性質,可以定性為暴力恐怖活動,這是沒有問題的。"據史大剛介紹,2008年以來,境外恐怖組織預謀策劃破壞北京奧運會,新疆警方已抓捕境外受訓的"東突"恐怖分子18人。

史大剛說,今年年初,境外的"東伊運"恐怖組織向境內發佈7條命令,稱每個月都要製造一起恐怖事件,他們通過網際網絡向境內傳授製造恐怖事件的方法和爆炸物的製作方法。

不過,新疆警方稱,尚無證據表明4日在喀什發生的襲警事件與"東突"恐怖組織有關聯。

新疆公安廳廳長柳耀華稱,目前尚未發現充分的證據表明是"東突"或"東伊運"等恐怖組織幕後策劃了喀什4日發生的暴力襲警案件。

聖戰遺書

據新疆警方介紹,兩名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前所寫的遺書中稱,製造這起血案比個人的生命和母親的安詳生活還要重要,所以要開展"聖戰"。

據兩名犯罪嫌疑人供述,他們已經對喀什地區公安邊防支隊出早操的時間、路線嚴密觀察了一個多月。

案發前晚,他們偷盜一輛自卸式大型貨運卡車停在喀什邊防支隊附近。

當4日早上邊防警察出操時,潛伏在路邊觀察情況的一名犯罪嫌疑人用電話通知另一名犯罪嫌疑人駕車,開足馬力從後面衝向跑操隊伍。

柳耀華說,這起案件並未造成當地居民恐慌。他說,"新疆的各族居民十分清楚我們與敵對勢力的力量對比,對新疆的社會穩定有信心。"柳耀華還說,隨著案情調查的進展,他們將繼續向外公布真實情況。

繼續閱讀...

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

【華爾街日報】北極﹕冰冷的石油熱區

根據週三發佈的一份期待已久的報告﹐北極地區的油氣儲量佔全球未探明可採油氣資源總量的五分之一強﹐從而確定了其作為石油巨頭最後主戰場的潛力。

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簡稱USGS)的一份報告稱﹐北極圈以北地區的天然氣儲量估計為1,670萬億立方英尺──幾乎是整個中東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的三分之二──同時還有900億桶的石油儲量。


歷經四年研究而出爐的這份報告是獲取北極石油潛能最為雄心勃勃的努力之一。其中一個重大發現是﹐北極的天然氣資源比石油高出三倍﹐而大多數天然氣都集中在俄羅斯境內。

北極地區曾經是石油勘探的禁區﹐但全球變暖減少極地冰層﹐為開設寶貴的新航線和開採油田和礦藏提供了條件。上述調查反映了對該地區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但想在北極掀起鑽探熱潮的任何嘗試都很可能遭到環保主義者的強烈反對﹐後者擔心此舉會對仍接近於原始狀態的這片處女地造成嚴重影響。同時在哪些國家真正掌控北極海底蘊藏的油氣資源的問題上還可能引發領土爭端。

Associated Press
一位加拿大的巡邏人員在察看Ward Hunt Ice Shelf的新裂縫。氣候變化正在
開啟這片地區成為能源勘探主戰場的潛力。
USGS的調查吸收了各個國家掌握的零散數據以及在該地區進行研究的地質學家提供的最新信息﹐這是首次對北極地區的油氣資源進行公開的綜合性評價。

在對未來供應情況的擔憂推動油價上漲至高不可及的水平之際﹐這份報告的結論會被仔細解讀。但科學家們提醒說﹐北極地區油氣資源開發難度很大﹐真正開採可能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在這項名為“北極圈資源評估”(Circum-Arctic Resource Appraisal)的調查中擔當大任的USGS地質學家唐納德•李•戈蒂埃(Donald Lee Gautier)說﹐北極不會成為新的沙特阿拉伯﹐無法一下子推高全球產量﹐只能逐漸增加。

對北極圈以北地區的勘探已經發現了逾400個油氣田。USGS稱﹐這些油氣田儲存了大約400億桶石油和逾1,100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

但北極還有大片地區未經勘探﹐尤其是海上區域:經年不化的海面積冰令獲取地震數據和鑽設探井異常困難。

不過﹐氣候變化正在開啟這片地區的潛力。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有能撞毀船只的可怕冰川﹐但去年夏天卻沒有結冰:有人預測它會成為新的歐亞貿易線路和石油公司更為方便地運載工人、設備和給養的通道。

受巨大儲量前景的誘惑﹐能源公司紛紛北上──這也常常是因為它們已別無它處可去。北極﹐尤其是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海區是石油巨頭可以輕易獲得開採面積的極少數地方之一。在其他地方﹐飆升的油價促使產油國重新擬定合同﹐有時還會乾脆將西方石油公司一腳踢開。

Associated Press
一位加拿大的巡邏人員在察看Ward Hunt Ice Shelf的新裂縫。氣候變化正在開啟這片地區成為能源勘探主戰場的潛力。
今年早些時候﹐荷蘭皇家殼牌有限公司(Royal Dutch Shell Plc)斥資逾20億美元買下了阿拉斯加的楚克奇海(Chukchi Sea)的鑽探租約。去年﹐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Corp.)和加拿大Imperial Oil Ltd出價近6億美元﹐獲得了加拿大波弗特海(Beaufort Sea)的一大片勘探區塊。英國石油公司(BP PLC)將斥資15億美元開發阿拉斯加北部海域的Liberty油田。

但在北極進行鑽探活動引發了重重爭議。由於環保組織提起訴訟﹐殼牌被迫延遲了阿拉斯加北部近海的一項鑽探計劃。環保組織稱鑽探活動可能會損害鯨魚和海象的種群數量。

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也可能阻礙石油勘探。與北極圈相鄰的加拿大、俄羅斯、美國、挪威和丹麥五國目前都在競相對北冰洋腹地提出新的領土主張。去年8月﹐一艘俄羅斯潛艇將俄羅斯國旗插在了北極之下14,000英尺的海底。不久之後﹐加拿大總理斯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宣佈將加強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

這番言辭源自對北極主權歸屬的分歧。俄羅斯提出領土要求的依據是﹐貫穿北冰洋的兩條海底山脈Lomonosov和Mendeleev海嶺實際上是俄羅斯大陸架的延伸。丹麥對此提出反對。負責裁定這類爭議的聯合國機構建議進行進一步研究。

美國地質學家戈蒂埃表示﹐此次調查的一個主要結論就是﹐北極地區的許多天然氣資源都位於俄羅斯的水域﹐如South Kara Sea和South Barents Basin。這兩個地方都是富含天然氣的陸地區域的地質延伸。

戈蒂埃說﹐如此豐富的油氣資源將會增強俄羅斯在天然氣資源上的全球主導地位。俄羅斯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儲量。

但俄羅斯在北極的財富近期內進行開發的可能性很小。俄羅斯還有廣闊的陸地氣田﹐可以優先加以開發。

俄羅斯可能不願意讓擁有在北極這樣的惡劣環境下開發油氣資源經驗的外國公司參與﹐這也會阻礙其開發北極資源。一些公司獲準進入﹐但只能作為OAO Gazprom這類俄羅斯國有企業較小的合作伙伴。

不過﹐將來的情形可能會有變化。Sanford Bernstein的石油分析師尼爾•麥克馬洪(Neil McMahon)認為﹐俄羅斯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將海上租約出售給西方公司﹐並利用所得資金加大對日漸衰退的國內石油生產的投資。

繼續閱讀...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BBC新聞網】國際法庭種族滅絕起訴惹怒蘇丹

蘇丹總統巴希爾在喀土穆出席集會(13/7/2008)
巴希爾被控犯下種族滅絕罪、反人類罪和戰爭罪等

蘇丹政府對於國際法庭對其總統巴希爾在達爾富爾地區作出種族滅絕等罪名的起訴作出了憤怒的回應。
國際刑事法院的檢察官莫雷諾-奧坎波(14/7/2008)
聯合國安理會有權暫停莫雷諾-奧坎波的調查工作











蘇丹首都喀土穆星期二(7月15日)將有親政府遊行舉行,聯合國則已經開始從達爾富爾地區撤走非必要人員。一名聯合國維和官員告訴BBC新聞網說,他們是因應達爾富爾北部在7月8日發生手無寸鐵的維和人員遭到武裝分子襲擊,造成7死22人傷的事件,而決定撤走駐地人員的。
這名官員說,暫時把部分維和人員撤到蘇丹國境以外,是要防範蘇丹可能對國際刑事法院的決定作出反應。蘇丹常駐聯合國代表默罕默德說,國際刑事法院對蘇丹沒有司法管轄權,他們也不會合作。默罕默德對BBC說,巴希爾把起訴視為“政治聲明”,他沒有跟國際刑事罪行法庭合作的意向。
他批評國際刑事法院的檢察官莫雷諾-奧坎波起訴總統的決定,並稱巴希爾促成了結束蘇丹內戰的和平協議。默罕默德說:“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舉動,這將負面地影響國家的和平進程。”
“這將在整個地區造成分化。我們的首要目標是國家內部的和平。停止流血,創造和平。”默罕默德還對美聯社說,蘇丹政府在加固其軍事力量,以防反叛武裝城市攻擊喀土穆。

維持和平


坦桑尼亞外長梅姆貝代表非洲聯盟主席發表講話,促請國際刑事法院暫緩決定是否尋求逮捕巴希爾,直到達爾富爾問題得到解決為止。 BBC在喀土穆的記者艾倫報道說,蘇丹政府將在星期六(19日)會見來自阿拉伯聯盟的友人。

記者說,對這許多人視之為侵犯該國主權甚至是襲擊伊斯蘭的行為,喀土穆政府也將尋求保衛自己。

另一方面,蘇丹副總統塔哈說,縱使當局會盡力保障在達爾富爾當地工作的人道救援人員,但是他們無法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截至今年5月,聯合國與非洲聯盟組建的聯合維和部隊一共有9600名制服人員和1300名平民雇員。

聯合國將從達爾富爾地區撤走多少人員,目前尚不瞭解。

安理會角色

國際刑事法院的檢察官莫雷諾-奧坎波對蘇丹總統巴希爾的指控包括族滅絕罪、反人類罪和戰爭罪等。

莫雷諾-奧坎波告訴海牙的法官說,巴希爾對過去五年這些暴行的指控負有刑事責任。
蘇丹此前已經拒絕移交莫雷諾-奧坎波去年起訴的另外兩名嫌疑人。這包括蘇丹人道事務部長哈倫和民兵領袖阿拉伯民兵領袖庫沙布。

BBC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記者特裡維廉報道說,莫雷諾-奧坎波是接到聯合國安理會要求而調查達爾富爾殺戮情況的,這意味著安理會也有權暫停其辦案權力一年。

記者說,蘇丹在幕後向中國、俄羅斯和安理會內的非洲國家進行了游說,希望能取得15名成員中的9票支持,通過這樣的決議案。

對於承認國際刑事法院的國家來說,他們很難投票阻止檢察官的工作,因為這似乎是在削弱法院的能力。

但是記者也指出,如果聯合國裡面普遍存在著莫雷諾-奧坎波起訴巴希爾等同於把蘇丹推向動蕩的感覺,那形勢就會改變。

據聯合國估計,自2003年2月達爾富爾爆發衝突以來,已有30萬人死於非命,2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

蘇丹政府否認動員阿拉伯民兵攻擊達爾富爾的非洲裔黑人平民。











相關新聞:

【BBC新聞網】國際法庭檢控官要求逮捕蘇丹總統

【大紀元】蘇丹達佛區衝突時間表








繼續閱讀...

2008年7月12日 星期六

【NOWnews今日新聞】G8閉幕 對抗暖化 2050年減碳一半

2008/07/11 01:04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八大工業國9日結束為期3天的高峰會議,除了在氣候變遷議題上達成全球2050年減碳50%的共識之外,關於非洲發展、糧價危機和高油價等問題,都做出了具體議。

日本北海道為期3天的八大工業國高峰會,9日在環保抗議聲中閉幕,而地球暖化對策是本屆峰會的主題。美國布希表示,「為強調氣候變遷,G8希望2050年之前,全球可以減少很多溫室氣體的排放」。

G8首腦宣言關注非洲、糧價、油價,並在糧價危機方面呼籲存糧充足的國家,解除出口限制以協助糧荒國家。而在石油問題上,呼籲增產石油、提升提煉產能以遏制飆漲的油價。關於世界貿易組織談判,八國誓言打擊保護主義,以推動自由貿易談判。

打擊核武方面,G8籲伊朗、北韓國際合作。八國領袖呼籲「伊朗」遵守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停止濃縮鈾活動,同時呼籲「北韓」放棄核武,與國際社會合作,針對核子計畫進行驗證。

最後今年G8峰會讓主辦國日本感到滿意的一點,就是將日本國民遭北韓綁架的議題,首次列入首腦宣言內,對動員四萬名警力及花費巨資的地主國日本來說,算是堪可告慰。


延伸新聞:
【BBC新聞網】石油補貼:G8難有共識
【環境資訊中心】G8目標2050年溫室氣體減半 WWF評斷效果不彰
【大紀元】G8嚴重關切糧價飆漲 籲糧食大國釋出存糧

繼續閱讀...

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

【公告】下任部落格主編實習中

各位思想者:
各位好,從暑假開始到十月之間,由清大人社將升大二的張筠同學擔任「部落格實習主編」,特此通知。

希望各位能繼續給予本部落格支持,並給張筠一些指教與鼓勵。

部落格主編洪偉敬上

繼續閱讀...

【新華社新聞】哥倫比亞 人質重見天日



7月2日,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剛剛獲救的哥前總統候選人貝當古(中)和母親以及丈夫在一起。當日,哥倫比亞國防部長桑托斯宣布,哥軍方在一次行動中成功解救出15名被反政府組織“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扣押的人質,其中包括前總統候選人貝當古和3名美國公民。 新華社/法新社


7月2日,哥倫比亞國防部長桑托斯宣布,被哥倫比亞反政府武裝組織“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綁架的哥前總統候選人、國會議員貝當古以及3名美國人和11名哥軍人在當天的軍事行動中被解救。

貝當古是被哥反政府武裝綁架的代表人物。2002年,她在哥南部靠近反政府武裝控制區的地方進行競選活動時被綁架。貝當古在哥享有較高政治威望,且具哥倫比亞和法國雙重國籍,所以對她的解救行動是涉及多方的國際事件。桑托斯說,哥政府的武力解救行動是在哥中南部瓜維亞雷省的森林地區進行的。在進行了周密的策劃和準備之後,政府軍“十分順利”地解救出了人質。

據報道,美國在此次行動中與哥軍方密切合作,為其提供了“具體支持”。從5年前3 名美國人被哥反政府武裝綁架後,美國就在策劃營救行動。此外,解救行動也受到拉美及歐洲一些國家的支持。在成功解救人質後,美國、阿根廷、玻利維亞、厄瓜多爾、西班牙和法國等國領導人紛紛向哥表示祝賀。

今年以來,“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連遭重創:先是其二號人物勞爾·雷耶斯及其17名追隨者被炸死;隨後,其領導人馬魯蘭達因突發心肌梗塞去世;一些本來支持該組織的拉美國家左翼領導人相繼發生態度上的變化,公開反對綁架。反政府武裝由此失去了國際政治支持。

哥倫比亞反政府武裝問題已經超出哥本國范疇,影響到了與鄰國的關係。哥3月實施的越境打擊行動曾導致多個拉美國家與之斷交,其與厄瓜多爾的外交關係至今未能恢復。然而,哥政府對反政府武裝的強硬政策卻得到了美國的支持。有媒體分析說,此次解救行動恰恰是在美國總統候選人麥凱恩訪問波哥大的當天展開的,這並非巧合,而是刻意安排的。哥一直是美在南美的重要盟友,每年從美獲得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用于打擊毒品生產。

但是,哥和平進程需要包括拉美國家在內的國際社會支持。貝當古在獲救後向媒體表示,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在哥的人質解救及和平進程中發揮了積極、重要的調解作用,她希望拉美國家領導人繼續幫助哥實現和平。哥總統烏裏韋也已決定本月到加拉加斯同查韋斯會晤,修補兩國關係,共尋和平之路。(人民日報加拉加斯7月3日電 記者 張衛中)


新聞原始來源:人民日報


繼續閱讀...

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BBC 新聞】南盟環境部長會議討論應對氣候變化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南盟)成員國的環境部長們在孟加拉國舉行會議,討論如何對付全球氣候變暖。

專家們說,南亞地區的數千萬人口可能面對氣候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以及越來越多的旱災、水災和風災。

這是南盟國家第一次舉行以氣候變化為討論主題的會議,會上通過一系列共享資源和知識技能的決議,比如共享氣象雲圖資料等。

經常遭受洪水和旋風襲擊的孟加拉國將與其他南亞國家分享對付重大自然災害的經驗。

與會的環境部長們希望南亞國家在有關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中口徑一致,共同敦促發達國家無條件提供資金和技術。

孟加拉國看守政府總理法赫爾丁-艾哈邁迪說,發達國家--也就是溫室氣體主要排放國有責任幫助窮國應付這些變化,比如海平面上升後可能淹沒海岸區域。

這次會議的舉行時間正值東道國孟加拉國的雨季。會議 地點首都達卡因為連日大雨,道路已經全部被洪水堵塞。

大雨還在該國南部地區造成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導致至少九人死亡。

這可以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形像化的說明貧窮人口在災難性氣候的威脅下,會經受什麼樣的危險。

【BBC中文網】

繼續閱讀...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非洲議題延伸:烏干達天空下、長路漫漫、阿拉不是一定要

烏干達的天空下.bmp烏干達天空下(War Dance,2007

導演:Sean Fine、Andrea Nix Fine
國家:美國

本片為西恩(Sean Fine )與安德莉雅(Andrea Nix Fine)夫婦合作拍攝的紀錄片。劇中的三位烏干達孩童:多明尼克、蘿絲與南,遭受「聖主抵抗軍」的武裝組織攻擊,二十年的逃亡,最後到帕東哥(Patongo)難民營避難。

電影透過多明尼克、蘿絲與南西三位孩子的真實故事來反映戰爭的恐怖,卻在音樂與舞蹈中讓這群孩子找回自尊與自信。這也使得影片一分為二:在前半段的戰爭回憶部份,每位孩子回到悲劇發生的現場,敘述自己的故事,導演將攝影機架在近在咫尺的距離來拍攝孩子的臉龐,使觀者聽聞孩子在描述這段親身經歷時,悲痛的眼神,恐懼的聲音,因激動而抽動的臉部肌肉,孩子們的表情與聲調是如此身歷其境,使人動容。

電影後半段,戰區小孩前往首都參加「全國音樂舞蹈」大賽,他們投入大量的熱情與才華,四個孩子因此獲邀參加全國音樂比賽,前往首都。在訓練與登台的歷程中,尋得了被剝奪的童年樂趣,他們也爭取未曾感受過的榮耀。

資料來源:
Yahoo! 奇摩電影
從【烏干達天空下】看電影如何說戰爭故事


長路漫漫:非洲童兵回憶錄
作者:伊實美. / Ishmael Beah
編/譯者:丹鼎
出版社:九周

「你們要去的地方染了太多鮮血,就連慈悲的神靈都逃離了。」逃出家鄉的女人向返回獅子山尋親的伊實美‧畢亞提出忠告。

伊實美‧畢亞十二歲離家,逃離戰爭、後成為童兵並加入戰爭。最後,他透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幫助脫離困境。眼看自己的家鄉淪陷戰火,於是他和一同逃過劫難的友人結伴,展開尋找親屬及逃離戰爭的旅程。

尋覓父母的過程中,伊實美‧畢亞與四處流竄的逃亡人群交會,他感覺到淪陷戰火的慌恐在人群間快速漫延-母親聲嘶力竭的哭喊、走失的孩子嚷著要媽。

戰爭的悲慘與殘酷使她震驚,他只能用他的筆,簡樸而詳盡地寫成了《長路漫漫: 非洲童兵回憶錄》。

書中呈現九○年代獅子山共和國的政變與內戰情勢,描繪在獅子山政府軍與「革命聯合陣線」(Revolutionary United Front; RUF)的戰爭中,人民在日常行為中充滿戒懼與猜忌,而流離失所的孩童則成為雙方政權爭取地盤的工具,直至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出現,這些孩童才有了脫離戰爭的機遇。作者便是透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協助,脫離了械鬥殘殺的生活,學會原諒自己,重拾人性。目前伊實美‧畢亞是人權觀察組織兒童人權分部諮詢委員會的成員,致力於改善世界兒童的生活品質與保障。

資料來源:
金石堂網路書店


阿拉不是一定要


作者:Ahmadou Kourouma 著
譯者:林力雲
出版社:大塊文化

非洲當代最重要的作家阿瑪杜‧庫忽瑪(Ahmadou Kourouma),以十歲兒童的話語寫下《阿拉不是一定要》,獲得二○○○年「荷諾多獎」﹝prix Renaudot﹞,書中描寫非洲的後殖民史。

故事主角是畢哈以瑪,出生於象牙海岸馬林凱族,在作家筆下是個口吻參雜著方言與破法文的十歲頑童。不愛唸書、天不怕地不怕的畢哈以瑪,嚮往著鄰居亞庫巴口中的賴比瑞亞,想成為一個參與部落戰爭的娃娃兵。於是跟著鄰居護身符大師亞庫巴,投靠不同的陣營,吸大麻且拎著槍枝的他,開始過軍旅生活。書中便環繞著畢哈以瑪的這些經歷。

「那些娃娃兵有了AK-47以後,就有了一切的一切。他們有鞋穿、有軍銜槓、有收音機、有鋼盔帶,甚至是美國大鈔。」透過書中畢哈以瑪的自白,作家阿瑪杜‧庫忽瑪嘲諷著殘酷的現實。《阿拉不是一定要》是一齣黑色喜劇,讀者會為荒謬的劇情而笑,但故事的真實面卻令人心寒。

資料來源:
博客來網路書店

繼續閱讀...

非洲童兵相關新聞剪輯

以下內容,由清華思沙龍編輯小組編輯彙整

聚焦非洲娃娃兵:難以重返社會女孩充當性奴

環球時報記者 劉陸明
2006年10月15日

「用刀殺人可比用子彈便宜。」,「我要用他的肉製造使我刀槍不入的藥……」很難想像,這些駭人聽聞並且幼稚可笑的話竟然出自一個名叫比林德瓦的15歲男孩之口。他的祖國剛果(金)在1998年至2003年經歷了一場被稱為「非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血腥衝突,近400萬人喪生。而比林德瓦也在那場衝突中加入了遊擊隊,成了一名娃娃兵。他略帶炫耀地告訴記者,自己曾經挖出兩名被俘婦女的心臟,那一年他只有12歲。

據路透社報道,「大赦國際」組織11日發佈最新報告,稱剛果(金)至今未能完全彌合戰爭的傷痕,還有至少1.1萬名童軍被控制在反政府武裝和各種民兵組織中,難以重返社會。脆弱的和平進程隨時可能將他們捲入新戰火。該報告稱:「現政府沒有採取任何解救這些娃娃兵的措施,而且一些孩子正被新徵入伍。」有些娃娃兵被解救出來後,因沒有得到政府及時的教育和扶助而無法融入社會,不得已重新扛起了槍;還有一些兒童因家境貧寒等原因也成了各種武裝組織拉攏或誘拐的對象。

在剛果(金),近40%的童軍是女孩,她們大多數在衝突結束後至今的3年裏仍然下落不明。一些政府官員在統計娃娃兵以實施解救計劃時也常把女孩當成是成年男兵的「侍從」,而成年男兵則將這些女孩視為「性資產」而拒絕放人。11日,路透社記者在剛果(金)的一家童軍轉化中心遇到了一個女孩,她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娃娃兵」經歷,但堅持不願意透露姓名。她說:「我和其他4人在一起拾柴時被一群士兵掠走,當時我15歲,他們逼我『嫁』給一個士兵。我曾生過一個死胎,第二次懷孕時又趕上衝突再起,我被軍隊趕了出來。九死一生之後,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家,可家裏人嫌棄我懷過男兵的孩子,把我趕了出來。」她現在已經無家可歸,只能在轉化中心裏過活。據英國「救救孩子」援助組織負責人穆辛蒂介紹,這名女孩的經歷在剛果(金)很有代表性。由於社會偏見,一旦女孩被強暴,就很難被原來的家族接納。

長期以來,娃娃兵一直是非洲持續不斷的衝突中的重要角色,而剛果(金)是這一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估計,從1998年該國爆發戰亂以來,至少有3萬名未滿18歲的男孩或女孩被迫或自願加入各武裝集團充當殺人犯、苦力或性奴隸,高峰期曾佔反政府武裝總數的40%。在當地語言中,娃娃兵被稱為「卡多戈」,意為「小傢夥」。已知最小的「卡多戈」年僅7歲。戰後,剛果(金)於2004年11月立法禁止政府軍招募18歲以下的平民,並簽署了關於成立國際刑事法庭的《羅馬條約》,規定使用娃娃兵屬於戰爭罪和反人類罪。許多聯合國救援組織和非政府組織進入剛果(金),協助該國執行「復員、重新融入社會計劃」。

據聯合國數據顯示,當今世界約有30萬名18歲以下的娃娃兵,除直接參戰外,他們還做間諜、信使、護士及性奴隸。軍事專家指出,與成人戰士相比,娃娃兵通常沒受過系統訓練,但卻比成人更加危險,因為他們從小在血雨腥風中長大,戰鬥是他們的唯一技能。


資料來源:國際線上


賴比瑞亞:血色童年「娃娃兵」

作者:林峰
2003年08月21日

「幼稚又顯呆滯的目光,稚嫩的黝黑臉龐,不合體的寬大軍服與沉重的AK-47步槍,『娃娃兵』們漫無目標地掃射著,乘車呼嘯而過……」連日來,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場景頻頻出現在報道賴比瑞亞內戰再起的電視畫面中。賴比瑞亞交戰雙方動用「娃娃兵」參戰這一醜陋現象再次引起世人的關注,人們更加擔憂這些處於血色童年之中「娃娃兵」的命運,並呼籲國際社會動員一切力量「救救孩子們」。

非洲大陸的地區衝突幾十年來始終未曾停止,而「娃娃兵」參戰現象也越來越普遍。據聯合國統計,非洲「娃娃兵」人數高達12萬之眾,其中多為十幾歲的兒童,年齡最小的竟然只有七八歲。在非洲許多內戰國家,一些武裝派別為了擴充兵源,將許多貧困的農村兒童甚至是街頭流浪兒或脅迫或利誘招募從軍。由於「娃娃兵」年幼無知,很容易被改造成為盲從的「戰爭機器」。同時,輕武器的非法貿易與擴散在非洲一直未被有效遏止,大量輕型化、操作簡便的步兵武器流入非洲沖突地區,使這些「娃娃兵」幾乎不用訓練便可掌握。因此,不少兒童充當了廉價的戰爭工具。

賴比瑞亞十多年來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總統泰勒1997年上台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曾有過短暫的和平,然而一年多以後,先是內亂,後又戰火重燃。今年六七月以來,賴比瑞亞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在首都蒙羅維亞大打出手。政府軍和反政府武裝競相大肆招募兒童為其充當炮灰,最小的只有9歲。

賴比瑞亞的這些「娃娃兵」年齡雖然不大,可其中不少人竟是多次上戰場的「老兵」。他們常常是為了有飯吃有衣穿而走上戰場殺人。在反政府武裝圍困下,130萬蒙羅維亞居民斷水缺糧之際,只要給吃給喝,就可引誘孩子們上戰場。也有為數不少的「娃娃兵」或是為了尋求保護,或是為了替家人復仇而被脅迫當兵的。一旦成為「娃娃兵」,往往就會被派去執行例如沖鋒、掃雷、刺探軍情等最為危險的任務,許多「娃娃兵」就這樣在戰亂中喪命。為了克服「娃娃兵」在戰場上的恐懼心理,武裝派別的頭目還會強迫兒童服用大麻、酒和興奮劑來壯膽。「娃娃兵」長期置身於殘酷的戰爭之中,其幼小的心靈被扭曲,伴隨他們的隻有殺戮與仇恨。在他們成為受害者的同時也是害人者,「娃娃兵」有時甚至比成年人還要殘暴。

8月11日泰勒總統宣告下台,隨著西非共同體維和部隊以及美國士兵進駐蒙羅維亞,賴比瑞亞的戰火在當地百姓的歡呼聲中暫告停息。但交戰雙方切實履行停火協議,使滿目瘡痍的國家真正實現和平,還需一個艱苦的過程。維和部隊和美國大兵將要面對的是「人數如此眾多、年齡不大卻又致命的『娃娃兵』」。這些手中有槍的孩子也許會不計后果、不分場合地干一些「出格的事」,從而可能成為維和部隊在執行任務中最危險的敵手。

而這些「娃娃兵」在戰後能否被全部遣散並重歸社會則更為國際社會所關注。對許多「娃娃兵」來說,當兵吃糧使他們找到了有「家」的感覺。一旦戰爭結束,好鬥、性格怪異而難以與人溝通的「娃娃兵」,就很難融入社會。一些「娃娃兵」甚至會重操舊業,從事暴力和犯罪活動,給社會帶來極大危害。

近幾年來,獅子山、剛果(金)和安哥拉等國家的政府,在國際機構的幫助下成立了參戰兒童再教育中心,由專業人員幫助他們醫治戰爭所造成的心靈傷害,取得較好的效果。賴比瑞亞也曾建立過類似的再教育中心,然而戰爭再起,曾接受過教育的許多孩子又重上戰場拼命。

兒童本應無憂無慮地享受父母之愛,與同伴歡樂嬉戲和上學接受教育。但在像賴比瑞亞這樣的戰亂國家中,「娃娃兵」在童年時代所面對的卻是硝煙與戰火,殺戮與血腥,流離失所和與親人的生死離別。多少年來,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與國際社會為保護武裝衝突地區兒童的合法權益,通過禁止18歲以下兒童參戰等多項決議與公約。但「娃娃兵」現象在非洲大陸仍屢禁不止。許多有識之士認為,要從根本上杜絕「娃娃兵」參戰這一人類的醜陋現象,必須根除困擾非洲大陸多年的地區衝突,實現非洲的和平與穩定,使人民安居樂業。到那時,非洲大陸的兒童才有可能真正擺脫戰爭帶來的種種危害,度過美好的童年。


資料來源:人民網


內戰殘留未爆軍火 烏干達居民涉險

摘譯自2008年5月19日ENS 烏干達,帕德報導;鄭佳宜編譯;蔡麗伶審校

最近幾個禮拜,北烏干達境內陸續有7名兒童死於地雷意外,顯示烏干達政府軍和聖主抵抗軍(LRA)20餘年的內戰,留下不少未爆危機。地雷,加上其他各式武器的威脅,厭倦戰爭的難民們,返鄉之路恐怕遙遙無期。

歐皮(Bonny Opio)在地雷意外失去4個孩子,他說:「我哪裡也不去,即使政府拆掉我們的難民營。」另外三個孩子是他的侄兒與姪女,他們自從歐皮的兄長在數年前死於內戰後,就由歐皮撫養至今。

北烏干達駐軍發言人阿基基(Captain Deo Akiki)認為這起意外是出於集束炸彈,而非地雷。4名孩童當場死亡,另外10名孩童重傷,其中3名送醫急救後不治死亡。

阿基基表示,這些孩童是在收集金屬廢料,用來回收掙錢時,遇上這起意外;他強調,收集未爆武器是相當危險的,而孩童卻認為應該無礙。

歐皮擔心倘若踏上返鄉之路,「我會像我的孩子一樣誤踩地雷而亡。」像歐皮這樣待在北烏干達200處難民營超過十年的,約有200萬人,而政府開始鼓勵他們重返家園。

戰火稍微平息,過去22個月,坎帕拉政府和聖主抵抗軍已展開和平對話,雙方已草擬和平協議,只是尚未簽訂。

幾年來,聖主抵抗軍都是以地雷切斷政府軍的尾隨攻擊,此舉如今成為回歸和平的阻力;返鄉難民在重回家園展開新生活時,仍必須承擔戰爭遺留的風險,可能誤踩地雷或其他爆裂武器。

烏干達軍隊已開始搜尋和移除散落爆裂物。從反抗軍先前的大本營帕得德(Pader),沿著基特古姆(Kitgum)往北,都是未爆炸軍火密集處,特別在古盧(Gulu)和帕德區域交界的阿微爾(Awere)和東邊50公里處、帕德區之外的歐姆(Omot)。

聖主抵抗軍領袖柯尼(Joseph Kony)原本預定在4月10日簽訂一項經過長期協商才草擬的和平協定,但他最後並未現身。此外,柯尼原定本週參與和平談判,以釐清協定中關於法律的相關議題;這場晤談應在上週末舉行,據報載,柯尼並未準時抵達議場。

與此同時,返鄉居民亟欲回歸原有的農耕生活。「倘若雨水豐富,我們應有更好的收成。」離開聖主抵抗軍卸甲歸田的歐西若(Ocere)說:「我們應該要可以自己養活孩子,而不是倚靠聯合國救援。」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全球至少17國 放任童兵上戰場

2008/05/21 公共電視

停止童兵聯盟20號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調查報告,內容指出,雖然去年全球各地,被迫投入戰爭的未成年娃娃兵人數變少了,不過仍然有一些動亂國家的政府,以及叛軍和武裝團體,持續剝削脅迫未成年的孩童加入戰爭。
根據這份報告,2007年全球共17國政府,有強迫娃娃兵入伍作戰的情況,比起4年前27國有娃娃兵的情況,稍微好轉。不過某些動亂頻繁,或高度獨裁的國家,仍然無視於國際間的約束,包括緬甸軍政府,非洲的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索馬利亞,蘇丹,烏干達和葉門等國家,政府軍隊都長期出現娃娃兵。報告還指出,最棘手的,是非政府的武裝游擊隊或反抗軍,他們是全球最主要強徵娃娃兵的組織,也是最抗拒改變的一群,除了用童兵作戰當炮灰外,還會用他們執行自殺攻擊,由於不屬於政府,國際間很難對這些團體施加壓力。


資料來源: http://www.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85669


58國簽署承諾 應對童兵現象
2007/2/8新華網

來自58個國家的代表6日在法國首都巴黎簽署一份名為《巴黎承諾》的聲明文件,承諾全力阻止徵募和使用童兵。

雖然《巴黎承諾》並不具備實際法律效力,但一些致力保護兒童的國際組織希望,首次由多國政府出面簽署的這一聲明文件能夠為挽救戰亂地區兒童、消除童兵現象帶來新的曙光。

首個政府間協定

為期兩天的童兵問題國際會議6日在巴黎結束,58個與會國家的代表當天簽署了《巴黎承諾》,承諾在解決地區武裝衝突過程中無條件優先考慮解決童兵問題,保護兒童權益,幫助童兵盡早回歸社會,過正常生活。

各國在文件中保證致力於採取有效措施,懲罰非法徵募童兵的相關人員。文件說,被非法裹挾入伍而捲入武裝衝突的兒童如果被指控犯下了戰爭罪行,在接受審判時不能僅僅被視為犯罪嫌疑人,還應被視為違反國際法行為的受害者。

與以往有關解決童兵問題的國際會議不同,此次會議由法國政府發起,並且得到了近60個國家政府的積極響應。除歐盟所有成員國、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外,烏干達、查德、蘇丹、安哥拉、獅子山、賴比瑞亞等童兵問題比較嚴重的國家也參與簽署了《巴黎承諾》。

法國外長菲利普•杜斯特—布拉齊說,《巴黎承諾》代表的不僅僅是「漂亮詞藻」。更為重要的是,數十個國家的政府「首次在打擊童兵問題上就有關原則作出莊嚴承諾」。

全球25萬童兵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預計,去年遭到武裝組織雇傭的兒童數字仍有超過25萬,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6歲。這些童兵分布在全球10多個衝突地區。武裝組織不僅僅把這些孩子當作戰爭工具,而且還讓他們充當報信者、間諜、搬運工角色。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說,由於兒童年少無知,武裝組織往往使用物質誘餌誤導他們對戰爭産生興趣,繼而達到雇傭童兵的目的。

「他們(武裝人員)給了我食物和毛毯,有時候還給錢,這些東西比我們以前擁有的還多,所以我們願意(戰鬥),即使有時戰鬥比較艱難,」一名前童兵回憶說。

更為嚴重的是,相當數量的孩子還被武裝人員當作性奴。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全球現有童兵中,接近40%的孩子為女性,她們往往最易受到性侵犯。由於歧視等不平等現象存在,她們擺脫童兵生涯後也很難為當地社會所接受。

一名不願給出自己姓名的女性受害者對《每日電訊報》回憶說,自己被武裝組織劫持後被迫成為童兵。她平日裡必須幫別人扛著槍,到了晚上,當時只有12歲的她還得和武裝組織的頭目睡覺。

「救救孩子!」

在5日開幕的童兵問題國際會議上,26歲的塞拉利昂青年伊斯梅爾•比亞還向與會代表講述了自己成為童兵的經歷。

比亞說,自己成為武裝組織成員時只有13歲,而父母和兩個兄弟已經在當時的內戰中被打死。「我不知道該怎麽生活下去,前一分鍾我還有個家庭,之後就什麽都沒了」。

此後的兩年多時間裡,比亞一直在為武裝組織「效力」。比亞回憶說,每次參與槍戰時,感覺「拿一把槍去射殺別人就跟喝水一樣簡單」。

「沒有人生來就喜歡暴力,也沒有任何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孩子希望成為戰爭的一部分,」比亞說。他同時呼籲國際社會採取有力措施,阻止被挽救的孩子再次成為童兵。

路透社說,過去5年中,大約9.5萬名兒童從童兵組織中脫離出來,並被送往有關複員項目接受培訓和心理治療。然而,由於一些心理治療和技術培訓實施的程度不夠,或者實施得太遲,這些項目並沒有對所有受害兒童産生良好效果。而當這些孩子發現自己難以被社會接受後,窘迫的生活狀況可能迫使他們重新操起槍支。(徐超)

資料來源: http://news.wx216.com/xyhq/65139.html


全球25萬娃娃兵捲入武裝衝突 時常充當掃雷工具
2007/2/10 重慶晨報

25萬娃娃兵彈雨中求生存

娃娃兵,一個被現代文明隔離的符號。在全球,這樣的符號分撒在12個甚至更多的國家版圖上。一分鐘的時間,在繁華都市的麥當勞,一個孩子可以買到漢堡包;在剛果的叢林中,剛好夠一個孩子為AK-47步槍裝上子彈。2007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25萬兒童被裹挾入伍捲入武裝衝突。這個數字,近年來並沒有大幅減少的趨勢。

25萬孩子成殺人機器

2007年2月5日,童兵問題國際會議在巴黎召開

6日,與會58個國家的代表共同承諾,將會採取措施阻止任何組織和國家在武裝衝突中雇傭和使用童軍。聯合國的資料顯示,目前在世界上還有包括查德、烏干達、剛果(金)、哥倫比亞、尼泊爾、斯里蘭卡在內的12個國家存在童軍現象。童軍擁有國較之去年有所減少,但這一數字與「全球反娃娃兵」組織所掌握的數字仍存在著較大出入。

2003年6月12日,「全球反娃娃兵」組織公布的全球第一份娃娃兵真相調查報告顯示:在全球85個國家,有超過30萬18歲以下的男孩女孩被征募進政府軍、准軍事組織、民兵或者其它形形色色的非政府武裝組織裡。這些娃娃兵們的年齡在15歲至18歲之間,最小的年僅7歲。

時常充當掃雷工具

直到今天,全世界每天都有娃娃兵們被徵募,遭俘虜,受虐待,挨槍傷,甚至被殺害。這些被納入戰爭機器的娃娃兵們除了在前線浴血奮戰外,有的還被用於通信、偵察、搬運和炊事,還有些娃娃兵甚至淪為性奴隸。

在娃娃兵問題最嚴重的非洲,以剛果(金)為例,兒童基金會估計該國有3萬兒童兵。根據聯合國勞工組織提供的最新資料,在剛果(金)等國,不少10歲以下的孩子被武裝部隊或者組織當成掃雷的工具,讓這些孩子人手一把樹枝,在可能埋有地雷的公路上清掃引爆地雷。當孩子長到能扛動一枝步槍或者一把衝鋒槍的時候(也就是10歲以上),他們就會被大人們打發到前線作戰。

不打仗的時候,娃娃兵們也得替大人們站崗放哨:在阿富汗前塔利班政權時期,許多在巴基斯坦宗教學校上學的阿富汗孩子們還沒有完成學業就應召回國,扛起槍在阿富汗大小城市巡邏,在政府駐地軍營門前站崗放哨,從而讓更有作戰經驗的老兵們騰出手來到前線打仗。

在斯里蘭卡,2004年的世紀海嘯留下上萬孤兒,在生存與死亡的夾縫中,不少孩子選擇加入「猛虎組織」充當娃娃兵。「猛虎組織」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開始大量徵募女游擊隊員。這些被冠以「自由之鳥」美稱的女兵,實際被「猛虎組織」培養成了自殺人體炸彈,他們當中多半還是未成年少女。1999年10月,在斯里蘭卡北部的一次戰鬥中,總共有140名猛虎組織成員被擊斃,娃娃兵就占了49人。

深受軍中惡習毒蝕

許多國家政府和武裝組織為自己大量使用娃娃兵的做法進行辯解,聲稱因為成年人嚴重不足,不得已才徵召娃娃兵。但這不是事實,因為這些國家和武裝組織明白,用娃娃兵充當戰爭機器實在是太合適了:他們廉價,只需花一點毒品或者烈酒就能讓他們滿足;他們容易調教,很快就能被培養成一個個冷酷無情的殺手;他們易馴服,具有成年士兵無可比擬的服從性。

成為娃娃兵後,這些正常兒童大多淪為軍中惡習的犧牲品。娃娃兵們除了面臨充當炮灰的悲慘命運外,還常常沾染上終身無法擺脫的惡習,比如說殘暴、吸毒、酗酒、性濫交。這些惡習甚至使他們不幸染上愛滋病等性疾病。1999年1月,獅子山「革命聯合陣線」一群12歲的娃娃兵,當著西方記者的面把一個15歲女孩的頭活活砍下,然後用這顆人頭玩捉迷藏的遊戲;2001年5月,剛果民主共和國軍事法庭以團夥搶劫罪判處4名娃娃兵死刑,他們的年齡也就在14歲到16歲之間。

相比男孩子而言,女娃娃兵的經歷更為淒慘,除了拿槍上戰場,她們還經常遭到性侵犯,甚至成為軍中性奴。在蘇丹,14歲的烏干達女孩科茜當年和她的女伴們就是被「民主抵抗軍」的人花言巧語引誘到蘇丹的一處軍營,緊接著就被分配給一群男軍人。科茜13歲的女伴格蕾絲告訴記者說:「我在戰場上生下了我的孩子。生完孩子後,我一咬牙把孩子綁在背上,操起槍繼續跟政府軍戰鬥。」

前往非洲參加援救工作的醫生、心理學家和工作人員發現,娃娃兵不愛說話,也不相信人。他們經常在噩夢中驚醒,被恐怖的景象包圍,垂死者猙獰的面孔會令他們戰栗。不少孩子退伍後返回家鄉時,早已失去了正常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有的人寧願浪跡天涯,甚至為非作歹。

拯救計劃任重道遠

娃娃兵觸目驚心的現狀引發世界的擔憂。禁止娃娃兵的全球努力始於1989年的《兒童權利公約》。這一公約現在已經在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地方生效。根據公約規定,兒童的定義是「18歲以下的任何人」,公約呼籲世界各國嚴禁將18歲以下兒童納入軍隊,更不能把他們派往戰場作戰。經過各國共同努力,2000年5月25日,聯大再次通過《兒童權利公約修正案》,正式將禁止娃娃兵從軍的年齡從原先的15歲提高到18歲,絕對禁止徵召18歲以下的孩子從軍。這一條約目前在157個國家實施。

雖然在制止雇傭兒童兵方面聯合國通過了若干個決議,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維尼曼承認,這些決議執行下來有漏洞。此次在巴黎召開的童兵國際會議最終通過了《巴黎承諾》文件,目前仍保有童軍的12個國家中有10個簽署了《巴黎承諾》,但菲律賓和緬甸未參加這次會議。簽署這一文件的國家承諾:將會追查那些非法徵召未滿18歲的兒童進入武裝組織的個人。這一文件還強調,交戰雙方簽署和平協議時所簽署的大赦條文並不能免除對相關人員侵犯兒童罪行的追訴。

「世界各國領導人都曾經承諾在武裝衝突中全力保護兒童,現在是他們採取切實行動來履行自己諾言的時候了。」維尼曼說。


資料來源: http://news.sohu.com/20070210/n248157674.shtml

繼續閱讀...

 
TEMPLATE HACKS AND TWEAKS BY [ METAMUSE ] BLACKCAT 1.1